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大课题,学习时报采访了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一班部分学员。 ——编 者 1学习时报:请您谈谈对“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的理解。 李兴旺:高校作为我国各类人才培养、储备的主阵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高校工作者要认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以实际行动回答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牢牢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认真履行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抓住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实际上等于抓住了高等教育最为本质的特征。必须进一步巩固和突出人才培养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更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学校的办学之道、立校之本。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宋德民: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的作用。当今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把服务人的发展与服务社会发展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通过促进人的发展进而实现社会发展。 刘炯天: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始终把好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坚持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树人,就是要全面提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成长轨迹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紧密联系。立德树人,立德在先,树人为基。德为人才之魂,树人必先立德。只有这样,人才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学校发展才有根本保障。 蔡 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发重要和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家需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的大学必须面向未来、扎根中国大地,肩负起“四个服务”的神圣使命,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就是要立社会主义道德,立拥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德;就是要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须拥有立德树人的理念才能立身,才能完成所担负的神圣使命。 朱 民:立德树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所在,是高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既明确了高校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也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不仅是高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植根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的根本要求。当前在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和落实“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将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与成效落实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体现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 2学习时报:请您谈谈高校如何做到“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李兴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核心的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力建设,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力建设,就是高校要做好包括师资、教材,还有教学方法甚至是话语体系的建设,通过能力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真学真懂。同时,继续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真信真用。 宋德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和崇高理想追求,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持之以恒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书育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刘炯天: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要是建设好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理论教育的主体地位。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紧扣学生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以及思想困惑,课上课下相结合,注重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启发,提升理论教育效果与感染力。比如,开展“课下随手拍”活动,鼓励学生拍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拍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照片和视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接地气、入人心。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育人功能,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发掘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教育体系。 蔡 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人才决不仅仅是单维的技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以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要素”为对象,做到论理、讲理、学理相统一。对教材而言,所谓“论理”是要通过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列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逻辑体系和思想内涵真正论证于教材之中。对教师而言,所谓“讲理”是要以教材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为参考,真正研究并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做到不仅“姓马”而且“信马”,才能“讲理”。对学生而言,所谓“学理”是要认真学习论理的教材,认真聆听讲理的教师讲授,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 朱 民:中国高校建设发展既要遵循现代大学建设的共性规律,更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最大的核心,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高校必须以扎实有力的举措,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占领思想理论阵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师生头脑,统一意志,焕发精神,凝聚力量,使高校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 3学习时报:请您谈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李兴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的放矢。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时代性、实践性、规律性,其目标任务、方法手段总是随着时代条件、形势环境、工作对象特点的变化而改变。实事求是,就是要认真研究特定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工作对象的特点,找到其中的规律性。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时代特征和工作对象的心理性格特点,更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观念,创新手段方法,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宋德民:与时俱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核心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不同时代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人才培养和促进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质量,着力促进公平,着力优化结构,着力改善环境,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物、战略科学家,为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刘炯天:因事而化,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讲好“中国故事”,把党领导取得的伟大成就转化为具体的感知故事,以身边的人和事为着眼点,用榜样的力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好故事中实现思想引领。因时而进,就是要应对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挑战,通过优秀网络产品服务学生、教育学生,推出校园新媒体内容矩阵,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运用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引导网络舆论,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因势而新,就是要准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呈现的新态势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蔡 莉: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随着时代条件、形势任务、育人环境、培塑对象的变化而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只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要遵循规律,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要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如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等,分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的各级领导都要深入师生员工之中,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掌握他们的需求,和他们交朋友,用他们认同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朱 民: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日趋发达的背景下,亟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更新工作思维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紧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和规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平台建设相融合,全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着力提高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延伸到学生的学风建设、心理健康、职业导航、生活娱乐等领域,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4学习时报:请您谈谈高校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李兴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只有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抓好长效机制建设,用制度管长远,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加强宣传引导,让教师身边人讲身边事,教育广大教师提升思想和行动自觉,在高校培养、选树一批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课堂讲授纪律要求,划定学术诚信红线,实现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步提升。 宋德民:高校教师承担着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神圣工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坚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坚持以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坚持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刘炯天: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把握好“两条线”。一方面,坚持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使其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遵守规则,恪守师道尊严,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潜心治学,踏实做事。鼓励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强化师德教育成效。注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优的首要条件,组织评选“师德标兵”,加大师德师风先进楷模的宣传,树立标杆与榜样。另一方面,严把师德师风红线。建立考评和惩处机制,对违反师德师风红线“零容忍”。通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督导听课等途径,促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蔡 莉:高校教师既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大学生青春筑梦、人生引航的领路人。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引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具备理论勇气和理论自觉,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探究经典、深耕学问、阐释问题、追求真理,学术研究既要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功力,又能在学术研究中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独特气质。高校教师要有经邦济世、胸怀天下的担当情怀和价值追求,深入社会、深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朱 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进一步浓厚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氛围,使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养和职业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及时把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海归教师等重点群体的思想状况,注重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导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解决教师思想困惑、职业困境、生活困难为切入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通过政治上积极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主动关心,促进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者,更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5学习时报:请您谈谈如何“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李兴旺: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毫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党委统领全局、驾驭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做到党委统一领导和校长独立负责开展工作相结合。坚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守规矩、纪律严、作风实的干部队伍。坚持聚焦青年学生这个主体,注重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青年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宋德民: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工委的负责同志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真听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心声。高校党委要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刘炯天: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的领导权,是贯彻教育方针、把握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发挥党委政治核心、领导核心和团结核心作用。确保党委在办学中发挥好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的作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班子思想理论素养,确保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健全院系党委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确保党组织在思想引领、参与决策、推动改革等方面的政治核心作用。 蔡 莉:高校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政治功能,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高校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实现党的领导,核心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需要通过高校党组织的组织、动员、教育和引导,使之变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实际行动。必须加强高校党组织与群众的紧密联系,担负起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必须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统一起来,通过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政治功能,把党对高校的领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朱 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要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贯彻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握好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作关键点,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按照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的内容和途径。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在院系重大问题上把好政治关,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考核,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记者 熊若愚 龚 克 何忠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