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表时间:2017-05-22   来源:光明日报

  中央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意见》特别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这一要求,应予以深刻认识和把握,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一、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有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这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其根本指导作用。

  谈到马克思主义,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包括一些误解和曲解。应当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长期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科学成果,它绝不是那种仅仅从主观愿望出发而随意构建的观念体系,而是建立在各领域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首先必须认识它的这种科学性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以往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被他们自己称为“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这种新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使哲学第一次具有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正是在这样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特别是从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继而以此为基础,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社会各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才得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成果,还同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品格。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这些重要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应该肯定,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获得了广泛认同,并得到了有效发挥。我们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去,推动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某些错误认识和倾向,如习近平总书记批评指出的,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对于这些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但这一地位的确立不能只靠行政命令,而必须遵循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充分地展现出来,对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在地发生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身建设。在这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大力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展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入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工作。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从两个层面进一步展开:首先是整体的层面,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系,从整体上加以研究和把握。目前这一层面的研究已经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其次是部分的层面,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结构,着眼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组成部分的研究,而且还应广泛覆盖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军事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群。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定位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应当协调安排,使之相互促进。客观地说,虽然我们在这两个层面的研究上都已经有了较多的积累,但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应努力推出更多高质量成果,特别是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学问,对它的研究不能空对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从理论高度研究和探索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长期以来,我们党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探索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继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面对新的实践,应大力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推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和宣传,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这两大体系,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利用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借助多种媒体和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积极开展理论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经典著作编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编译成果,建构和完善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经典著作版本体系。同时,还要根据新的条件,对已有的编译成果做出新的修订,实现经典著作主要版本的更新升级。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体系,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既有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这些工作,全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确保其指导作用充分有效地得到发挥。

  三、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履行好本部门承担的各项职责

  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各项工作,需要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努力。中央编译局作为党中央直属的理论工作机构,在这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从本部门实际出发,认真履职尽责,完成好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是中央编译局的首要职责,必须继续抓紧抓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先后推出了一大批经典著作编译成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全集》和《列宁选集》等重大系列成果。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过程中,我们又编译出版了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的《列宁专题文集》。这些编译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以及学习、宣传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目前我们正在抓紧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和《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的编译工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参照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等版本重新进行编辑和译校,《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则在原第二版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的增补和修订。此外,我们还编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库》,包括单行本、选编本和摘编本三个系列,目前正在分批出版。

  在做好编译工作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相关工作。编译与研究相结合是中央编译局的一贯方针和特有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我局曾牵头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等重大课题,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根据工程新的安排,又牵头承担“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新的重大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力量,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争取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此外,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单位,我局正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常规研究与高端智库的决策咨询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高层决策服务,同时也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和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等方面,中央编译局也都作了具体部署,结合本部门实际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包括继续办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拍摄马克思主义文献电视片,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通俗理论读物和宣传读物;高质量完成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对外翻译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多更好地走出去;继续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展相关重要文献资料的采集工作,并加大信息化开发力度,加快建设马克思主义文献数据库和信息中心。

  面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号召和光荣使命,我们将从各方面进一步改进工作,努力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贾高建,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

责任编辑:王 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