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发表时间:2017-05-23   来源:人民日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在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进行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建设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更加需要培养一批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不断成长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认识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重要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人类社会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变革者和思想先导者,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先锋力量,其思想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回首西方历史进程,还是徜徉中华文明长河,我们总会从中看到一大批具有卓越才华和超凡智慧的文化和思想大家作出的重大贡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当今世界国家综合国力之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之竞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之较量说到底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之较量。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保障,也是关键。但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这一判断很准确,一方面我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济济,但另一方面,“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优秀人才相对匮乏。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这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时代。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意义重大。

  全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素养要求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作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应该具备以下的核心素养:

  一是要有厚实的政治素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好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在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其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现象,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结合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新。

  二是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致力研究并推动解决重大的时代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互相交织、叠加呈现。慷慨激昂的时代精神需要凝练,气象万千的社会变革需要研究,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需要阐释,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需要破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三是要有扎实的研究功底,力求推出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成果。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成果应该有特色、有风格、有气派,它既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熟的标志、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观照世界难题、回应中国问题、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时,应不断提出具有这六方面特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方法和新表述,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无可替代的新境界、新优势、新能量。

  四是要有严谨的学术品格,确立崇尚精品、潜心治学、注重诚信、担当责任的学风。学风既是治学研究外显的“风气”,又是内蕴的“思想方法”,良好的学风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肥沃土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应该坚决抵制和杜绝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应该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不仅是著作等身,更要著作等“心”。

  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成长发展

  邦之兴,由得人。人才蔚,国运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主力军。中国人民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优秀人才。乘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春风,我们将秉持初心、继续前进,大力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发展,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要“铸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重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自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既要加强政治领导,又要加强思想引领,既要做制度设计的“硬治理”,又要做铸魂育人的“软治理”。特别是要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学术活动全过程,自觉接受优良校风学风、学统道统的滋养。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努力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实事求是”的校训内化为精神底色,把“严谨治学”的学风奉行为学术规约。

  二是要“扎根”,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聚焦重大问题做研究。树苗成材必须要扎根大地,人才成长也必须要扎根沃土。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找准大势、抓好大事,了解中国、研究中国,发挥优势、全面发展。当前重点是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抓住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开展前瞻性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独创性研究,为推动世界发展提供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智慧。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来积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中国大地,关注大势大事,关心社情民生,先后组织实施了“教授学者社会考察团”“海归教师本土化培养战略”等项目,选派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实践调研,充分接上地气,在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上取得良好成绩。

  三是要“搭台”,建设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智库平台。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产生有其内生动因和客观规律,也需要外部支持和正确引导。一方面要大力建设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力争产出更多科研精品、传世之作为核心,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全力提升科研国际性,努力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的研究,加强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前瞻性、针对性、科学性研究,强化实践标准和应用导向,把“书斋里的学问”“书架上的摆设”变成决策中的参考、实践中的指南。中国人民大学重视学科和智库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的绝对领先地位,实施人文学科振兴支持计划,着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在智库平台建设上,全力打造多元化、各层级的智库,大力建设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努力发挥咨政作用,力争成为国内高校智库的领军者,使人大学者、人大智库在中国和全球事务的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四是要“善治”,健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选拔培养管理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要充分尊重专家学者、尊重脑力劳动、尊重创新创造,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帮他们办实事、解难事。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积极研究出台加大投入保障、帮扶困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使优秀人才能够潜心研究,解除后顾之忧。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优先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学科梯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培育,先后实施了“杰出人文学者聘任计划”“杰出学者支持计划”等重大人才战略项目。健全和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诚信,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创造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环境和条件。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召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成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助推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成功。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不负时代重托,勇于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 诺)

责任编辑:王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