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发表时间:2019-12-20    来源:人民日报

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价值取向、目标导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着眼于更好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价值取向、目标导向。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容,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此,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还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是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又一重要制度保障。为此,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文化建设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才能让全社会更加充分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朝着党所确定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新时代,我们要以制度保障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更好保持和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新的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层出不穷。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中,具体制度的种类有很多,规范的领域也有所不同,但价值取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这对于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始终着眼于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体现到行动上、落实到制度中。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必须始终着眼于坚定文化自信。当前,在文化建设的个别领域,一些人还存在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比如,在美术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对西方艺术标准生搬硬套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原有的艺术标准。这就使很多学生很难理解中国画笔墨的独特节奏和韵律,体悟不到中国画意象的独特韵味,无法进入中国画深层的精神世界,更别说进行独到的创造了。可见,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推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事实上,西方美术的发展是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共生的,中国美术的发展不可能复制西方的道路,而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唯有如此,中国美术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因此,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必须始终着眼于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好制度的导向作用,使我们的文化建设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者为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顾伟玺)

责任编辑:陶 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