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担当”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尺度
发表时间:2014-05-05   来源:北京日报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

孙业礼

  新话多,讲理透彻,富含哲学思想,是我们在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时的一个重要体会。正因为如此,系列讲话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些词汇或概念,已经成为这一时期党的文献的标志性语言,有些甚至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尺度,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新规范。这里以党建领域的“担当”、“定力”、“规矩”三个关键词为例,谈谈自己在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的体会。

  “担当”成为党的文献的标志性语言,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尺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应有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

  十八大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讲话中,多次使用“担当”这一概念。粗略统计大概有40余次。今年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的专访,谈到执政理念时,明确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那么,什么是担当呢?其实,往大了说,就是一种责任感或者使命意识;往小了说,就是要不怕困难、能担事。

  有一个时期,社会上流传一个“击鼓传花”的段子,说得很形象。有些地方的一些干部,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遇到问题绕着走,遇到困难往后拖;有的追求短期效用、短期政绩,大有“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味道。这样下去,有些问题不抓紧解决,留给后人,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后果不堪设想。群众对此很担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明确提出中国梦,突出强调“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改革,就是要明确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使命,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担当起我们应该担当的责任。

  习近平同志把担当作为自己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也反复强调广大干部要有担当精神。

  在去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特别强调了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这两条,认为这是当前干部队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他还概括了好干部的标准:“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敢于担当。这样的概括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是很少见的。那么怎样才是敢于担当呢?习近平同志是这样说的:“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我理解,这五个面对,就是敢于担当的具体标准。

  习近平同志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所指的,有很强的针对性。他长期在基层工作,对基层的一些情况是非常了解的。现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有的身居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道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成大祸;有的为人圆滑世故,处事精明透顶,工作拈轻怕重,岗位挑肥拣瘦,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劳抢得快,出了问题上推下卸。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人有些还混得左右逢源甚至如鱼得水,付出的比别人少,得到的比别人多。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圆滑官”、“老好人”、“推拉门”、“墙头草”多了,党和人民事业还怎么向前发展?这些问题危害极大,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因此,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当然,敢于担当,就有可能给自己找麻烦,就有可能得罪人,到了提拔的时候,得票就可能少。针对这一现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不以票取人。习近平同志也多次说:“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他还说:“不能求全责备,一有失误就加以责难,这样会挫伤干部敢于担当、勤奋工作的积极性。决不能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不干比干更得利的导向。”

  关于这一点,习近平同志的思考很具体。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不大敢见记者,不大敢说话,怕说错。针对这一问题,他专门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怕采访,不要怕偶尔说错话。有的部门和同志担心说错话,遇到问题不能马上发声,也不愿主动发声。坦率地说,谁都不是神仙。主动做工作,说错一两句话,是可以原谅的。如果遇到重大问题静默失语,不主动做工作,不敢担当,造成更严重的舆论误导,那才是不可原谅的。”

  经过习近平同志的倡导,担当这个词现在用得很多了。各种报纸、网络都在用。很多领导同志的讲话也在用这个词,强调这种精神。最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重新修订印发。这个修订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要求,在总则中专门加上了“敢于担当”的要求。应该说,现在担当已经成为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

  “定力”成为党的文献的标志性语言,成为领导干部加强修养的新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

  “定力”这个词,相比“担当”而言,在以前党的文献中出现得更少,几乎没有领导人使用过。“定力”本来是佛教用语,佛教讲戒、定、慧。定力,是讲修养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就是要做到坐怀不乱,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习近平同志把这个词拿过来加以改造,赋予它特别的含义。现在这个词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概念,成为一种意志、品质、境界的象征。在讲党建,讲内政、外交等等方面,习近平同志都使用过这个概念。

  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定力,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个叫做政治定力,一个叫做战略定力。

  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政治定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在谈到怎样检验一个人理想信念是不是坚定时说: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怎样才能有政治定力呢?关键是要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有些人,甚至一些干部,缺乏自信,老觉得我们的理论不行,道路不行,制度不行,不如外国。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哪种社会制度没有缺陷呢?资本主义的缺陷更大。经过这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变化已经很大。哪种制度能让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么快发展起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我们再坚持这样走30多年,那就不得了。就像习近平同志说的,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如此之近。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没有政治定力,折腾,变了,搞乱了,那就太可惜了。我们这一代人真可能成为民族的罪人。增强政治定力,关键就是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惟一正确的道路。

  战略定力,说的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和素养,一种工作、思维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稳重,大气,有长远战略眼光,沉得住气,不为历史的表现和一时的得失所迷惑和困扰。

  习近平同志第一次使用战略定力这个词,是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说: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这也是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历史铁律,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归根到底是大国力量对比,最终靠的还是实力。我们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全面提高综合国力。

  这里的涵义很清楚:战略定力,就是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稳得住。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为一时的利益,一时的情绪,或者一时的注意力改变初衷,改变目标和方向。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也就是实现中国梦。

  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挑衅,不会那么顺利,人家不会让你顺利崛起,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挠。这就特别需要有定力,既要坚决斗争,又不能让挑衅事件失控,影响我们的发展大局。

  习近平同志讲定力,也把它看作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对干部工作方式和能力的要求,就是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朝令夕改。他多次说: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出现后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方法上,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腾。今天喊这个口号,明天换那个口号,这不行。这不叫新思路,而叫不稳当。

  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战略定力,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大局观念,练就长远眼光,正确把握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规矩”成为党的文献的标志性语言,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新规范,体现了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刻反思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规矩”,也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讲话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说明他非常重视抓规矩和树立规矩意识的问题。“规矩”这个词,不生僻,很常用。一个普通词汇,代表一种普遍的要求,把它拎出来,赋予它新的内涵,可能比用一些新的词汇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几天后就在《人民日报》发表《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一文,提出了规矩的问题。他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强调党章这个总规矩的同时,他开始考虑定立新的规矩。他说: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紧一点自然就不舒服了,舒适度就有问题了。就是要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这也是新形象新气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习近平同志上任以来,树立新形象,开创新气象,就是从立规矩、抓规矩开始的。后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有“规矩意识”、“按规矩办事”,领导干部要懂规矩、守规矩。

  其实,这些年我们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但在党风党纪问题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讲“认真”不够。就是不守规矩,没有规矩意识。在强调规矩意识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引用了一个重要概念:“破窗效应”。他说: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

  “破窗效应”,是一个犯罪心理学的定律。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类似的情况很多。研究者也做过很多实验,屡试不爽。

  习近平同志引用这一定律就是要说明:没有规矩不行,有了规矩还要严格执行。就像他说的:党的规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所谓规矩,就是一种约束,是道德、纪律、法律约束的概括。道德,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石,纪律、法律则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党员领导干部到整个社会,我们都需要增强规矩意识。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在现在复杂条件下保持战斗力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上好的一课。(孙业礼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编审)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915595&encoding=UTF-8&data=AB06ywAAAAcAAFQbAAAAAQBR5Lit5YWx5Lit5aSu5paH54yu56CU56m25a6k5Ymv5Li75Lu777ya4oCc5ouF5b2T4oCd5oiQ5Li65LiA56eN5paw55qE5Lu35YC85bC65bqmAAAAAAAAAAAAAAAuMCwCFBQ9eVr_K9SDCgaIEm-dCSOUr9iVAhRyxOxp5bqUXPNolmqKk8djMZNtz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915595&encoding=UTF-8&data=AB06ywAAAAcAAFQbAAAAAQBR5Lit5YWx5Lit5aSu5paH54yu56CU56m25a6k5Ymv5Li75Lu777ya4oCc5ouF5b2T4oCd5oiQ5Li65LiA56eN5paw55qE5Lu35YC85bC65bqmAAAAAAAAAAAAAAAuMCwCFFqRsYy_TvCBR0xwURZPVS-K1p1BAhQhuMludHUTpMeCF0urSSfOchPed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