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说起历史遗存,山西的地位很独特。目前,山西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有5万多处,而散落各地、未登记在册的更难计其数。其中,最具特色的古建筑数量多达28027处,尤其是元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数量占全国75%以上。
然而,由于地处偏僻,分布散乱,交通不便,这些古建筑正面临着损毁、坍塌甚至灭失的危险。单靠传统文物保护办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要求,亟需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此背景下,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拉开大幕,构建起文物保护新机制。
一到下雨,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东村老人王旺德的心里总是七上八下——他是村里成汤庙的保护员,怕庙里的老房子受潮霉变。2004年,王旺德与9位村民成立了横东村成汤庙文物保护管理所,开始了10多年的义务守护。
与王旺德等齐心协力相比,史锦明近20年的孤身奋战更显豪迈。每天准时打开纪念馆大门,打扫院落、擦抹展柜……作为太原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唯一的工作人员,这些成为史锦明多年来每天的必修课。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面对这股蓬勃的力量,山西省文物局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部分市、县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加以鼓励和引导。
2010年10月,曲沃县出台《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几年来,多处古建筑被认领并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2015年,运城市芮城县政府与万科集团达成了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的“龙·计划”,不仅救活五龙庙,更使它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
一边是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热度不断上升,一边是相关制度的缺失。鉴于此,去年9月,山西省文物局公布了《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暂行办法》,打通了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的渠道。
今年3月,山西省又出台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成为我国省级政府首次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也正式列入今年地方立法规划。
翻开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最吸引眼球的是鼓励社会力量认领认养文物建筑的“巨手擎”项目。遴选热爱文物保护事业、经济实力强、社会信誉高的申请者,签订认领认养协议,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认领认养者使用权、经营权。目前,山西公布了首批252处可供社会力量参与选择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
“巨手擎”项目只是九大项目之一。“众手搭”项目,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妙手集”项目,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创设工作;“巧手创”项目,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千手护”工程,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日常养护和看护工作;“小手托”项目,培养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兴趣和爱好;“顺手帮”项目,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志愿者的作用;“联手助”项目,促进被盗和流失文物的回归;“携手援”项目,旨在加强文物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
守望文明、保护文物是人人可及的公益事业。正如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所说,守卫文明家园,需要财政支持,需要公众百姓关爱呵护,更需要社会力量援手相助。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先关照,不去损害文物;次关心,顺手照顾文物;再关爱,出手保护文物。
■短评
守望文明 人人可及
文物需要爱护,文化需要呵护,文明需要守护。守望文明、保护文物是人人参与的宏大工程,是人人可及的公益事业。山西省日前启动“文明守望工程”,是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有益探索。
不去亵渎、不去破坏,是守望;投以关爱的目光,去欣赏,去端详,是守望;参与进来,出钱出力,也是守望。从身边的一座祠堂、一爿古建筑做起,再扩大开来,最后会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自觉行动;从一个人的力量到一群人的力量,终将凝聚成一个民族的力量。(记者 杨珏)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价值
已是最后一篇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