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高度重视和发挥文明的力量,以务实有效举措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和国家整体形势同步向上向好,主旋律更加响亮,精气神更加充盈,正能量更加强劲,新风尚更加彰显。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努力把精神文明建设做得更好。
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阐明了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至少有4个方面的创新成果:
在坐标上有新定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
在内涵上有新拓展。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人民心中闪亮,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在规律上有新概括。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要德与法结合推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实践上有新要求。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办实事、讲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坚持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治国兴邦的重大战略
推进新起点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统领,以《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为抓手,坚持锲而不舍、德法相济、久久为功,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脊梁”来锻造。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垮;而没有软实力的话,则可能不打自垮。历史经验也表明,具有精神力量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拥有文化支撑的事业才能持久长久。要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全国人民增强“四个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实施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振兴传统工艺,加快地方戏曲振兴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基石”来夯实。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小康建设,把文化的蛋糕做大,让广大人民群众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不懈用主流意识形态占据城乡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作为凝聚共识、增进团结的“纽带”来维系。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要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聚焦“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一思想、引导舆论、凝聚人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经常抓、长期抓,真正叫响、做实,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载体”来落实。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也表明,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继续把为民、利民、惠民体现在工作各个方面,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要顺应发展新要求,把握群众新期待,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为重点,从群众最受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多办好事实事,多解难事愁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把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落到实处
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尤其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把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全神贯注。党委负主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党政齐抓共管,需要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上定神不走神、聚神不分神。实行“三个一同”,即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考核。做到“四个一样”,即像增强硬实力一样增强软实力,像建设城市高楼大厦一样建设精神大厦,像提高收入水平一样提高道德水平,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样改善城乡文明环境。
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力,弹好钢琴,努力做到“三个平衡”,即城市和农村平衡、网上和网下平衡,社会文明程度与公民文明素质平衡,努力实现全域文明、全体文明、全程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全程把控。遵循精神文明建设在头脑里搞建设的特点,精准化把握、全链条管控。做到“三个防止”,即防止“一刀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防止“一阵风”,保持抓铁有痕的力度和一抓到底的韧劲,切忌抓抓停停、松松散散;防止“一头热”,坚决纠正“领导热、群众冷”“上面热、下面冷”的倾向,始终保持精神文明建设热在基层、热在群众。
全力以赴。文明委及其文明办承担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重任,要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坚持文活武练、大事大抓,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人人有激情,天天在状态,以良好精神风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者:虞爱华,系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把底线思维贯穿于各项工作中
已是最后一篇
-
把底线思维贯穿于各项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