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访期间,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再次昭告全世界:“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之后不久,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其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全球治理、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为增进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指明的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和南北差距拉大等世界性发展难题,面对的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和全球发展失衡等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才有可能使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根本性的转变和突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验与启示,必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起到引领作用。深度发掘新发展理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共赢共享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发展激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从本源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价值,是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制度,站在全人类命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一种构想,其本质在于推动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正在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全球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创新环境与创新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创新全球化和多极化日益凸显的同时,全球经济增长对科技创新依赖度也大幅提高;在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创新局面仍将持续的同时,中国对全球创新格局的变化也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创新日益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正在悄然出现。
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现实境况,世界各国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唯有通过创新,才能突破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唯有依靠创新,才能为全球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源。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向创新要动力。以创新发展为重要抓手,强化创新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着力推进世界各国在科技、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创新,在培育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打造全球经济增长新模式的同时,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首先,崇尚科技创新。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在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与产业发展所遇科技难题中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就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的辐射连带效应,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生业态,不断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发展方式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全球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
其次,重视人才创新。其内在要求是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基于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对内应着力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优待人才,对外应有效推进彼此之间的人文交流与人才交往,实现人才跨区域跨国界的合理流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再次,善于政策创新。旨在解决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外交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双重创新来化解影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引领人类走出发展困境。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把世界各国实施创新政策的力量汇集一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定行动计划和提供机制保障。
二、协调发展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境界
注重协调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结构和自我反馈系统,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复合性、依存性等特点,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确保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平衡仪和稳定器。这就意味着,解决好全球发展失衡问题和增强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同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当今时代,随着人类利益彼此依存程度的空前加深,构建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协调合作已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协调发展,兼顾本国和他国利益,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才能够在不断处理深层次矛盾问题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达到的和谐境界。
首先,要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长期存在与持续扩大,广大落后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边缘化处境尤为明显,地球村贫富悬殊加剧。同时,南北差距所导致的国际社会分配不公和普遍贫困也为恐怖主义的滋生与蔓延提供了社会土壤,威胁着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因此,消除南北差距、促进南北协调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发展中国家处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协商谈判与合法斗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
其次,增进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协商。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荣损相依的时代,尤其在事关影响世界和平发展进程的全球问题方面,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力应对。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因而,世界各国应搁置争议,秉承合作理念,发扬伙伴精神,在涉及全球性的问题上加强沟通与协调,为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和谐的世界,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更多的公共产品。
再次,构建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现代民族国家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该以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作为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依据;任何一个国家在享有促进本国发展权利的同时,都应该尽到帮助其他国家发展的相应义务。在现实交往中,世界各国要真诚相处、平等相待,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的基础上,谋求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现时期,要破除个别发达国家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旧习惯,国际社会应切实加强联合,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
三、绿色发展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底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生命共同体”。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保障。追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积极互动、不断交往的演进史。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社会现代化实践,在创造丰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态系统的失调,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绿色发展,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一方面,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的外部对立折射出的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内部对抗,如今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对抗的显现。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地开发、掠夺为代价攫取剩余价值。无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其结果必然是生态环境遭致破坏,以致诱发生态危机。
显然,资本逻辑主导的资产阶级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反自然性和逆生态性。在后工业化时代,广大发展中国家要自觉摒弃资产阶级反自然逆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勇于通过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开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新路。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积极培育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着力推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进而引导人们在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创设绿色发展国际环境、建设人类绿色家园,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当前,各方要认真落实《罗马宣言》《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文件精神,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促进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完善全球生态治理顶层设计和创新全球生态治理体制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另外,各国还应自觉秉持并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对内主动承担生态责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对外积极搭建区域性、国家间生态治理互动平台,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公正合理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四、开放发展勾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态势
开放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开放发展已成为促进全球经贸、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闭关自守无异于自我孤立,开放发展才是人间正道。而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呈现的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一方面反映了世界历史面向开放发展的必然态势,另一方面要求世界各国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开放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凝聚着最大价值共识。可以说,开放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以开放发展为导向。
开放发展的基本态势决定了必须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视角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人类彼此间的相互依存程度,是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润滑剂和催化器,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一个必然的历史运动过程。针对当前个别国家竭力奉行贸易保护主义、人为设置贸易壁垒的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各国要克服全球化恐惧症,勇于做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自觉推动者,在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的过程中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向发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活力。
必须认识到,融入世界经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各国经济要发展,世界经济要增长,就要敢于迈向经济全球化、实施开放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世界各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努力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再平衡,实现全球经济联动增长;而且要坚定在开放中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引领世界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实现世界经济整体增长,进而构建最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另外,开放发展的根本导向还取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类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是通达命运共同体的本源。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上的表达形式,其思想精髓就在于向世人揭示了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正是从精神层面凸显出人类必然走向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自觉与自信。当前,我们厚植开放发展,就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合作共赢的信念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自觉和自信,通过开放发展所释放的精神力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五、共享发展呈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
共享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与价值旨归。发展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然而,新世纪以来,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矛盾的激化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此,提升全球发展的均衡性、公平性、普惠性,才是改善人类现实生存境遇的应然之举和根本之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一项造福全人类的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使命,世界各国人民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寻求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共享,使世界建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真正实现共赢共享。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就要“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使共享发展为增进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奠定理论基础。共享发展至少包含了四个层面。
首先,全民共享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需求、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汇集发展动力、分享发展成果。当前,人类社会依然面临着贫困的侵扰,全球仍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为此,世界各国要承担起消灭贫穷的职责,坚守共同富裕的方向,联合起来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争取全球至2030年实现零贫困。
其次,全面共享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关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组合,其一切有益成果都不应该由个别国家或少数民众操纵、享有,而应兼顾不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诉求与合理关切,让所有国家和人民在命运共同体中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简单地停留于物质生活的丰盈,其对精神生活的无限追求更能体现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真谛。精神成果的共享自然成为全面共享的更高要求。
再次,共建共享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物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这就是说,世界各国只有在共建中才能实现共享。这是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都是全球性质的,需要各国凭借各自优势和潜能携起手来一起应对。
最后,渐次共享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次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无论是从受益群体还是从延伸区域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遵循个别到一般、局部到整体的规律,逐步推进全球发展成果的全民化和均等化。而在推进过程中,还应重点突出当今世界大国强国的责任担当与示范作用,使其成为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共享全球发展成果的驱动者与领跑者。(本文是王岩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ZZD016]的阶段性成果)(王岩: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盐城师范学院基地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竟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一条根本经验
已是最后一篇
-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一条根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