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每逢节假日,就是年近八旬的王秀英的“工作日”。一团七彩棉线、一把剪刀、一包配制好的中草药,再加上一双巧手,几分钟时间,一个精致的中药香包便缝制而成,博得游客阵阵赞叹。
在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和她的香包,已成为景区的一道风景线。但在5年前,她对现在的舒心生活“想都不敢想”。
王秀英所在的马庄村原来就有小煤窑,她家中两代人先后在煤矿打工。尽管有缝制香包的绝活,但她无法靠此谋生。当年村里唯一的娱乐活动,是村民孟庆喜自发组织的农民铜管乐队,可也被其他村民认为是“不务正业”:不好好挖煤,瞎吹个啥?
2001年,“7·22”瓦斯爆炸事故让贾汪骤然“休克”,问题矿井全部关停,留下的是占全区耕地面积1/3、多达13.23万亩的采煤塌陷地——道路坑洼断裂,村庄沉降破败,农田荒芜淹没。
一座因煤而兴的小城,在关闭全部矿井之后,能换一种什么活法?
资源枯竭,思想不能枯竭。地陷了,修复生态变身湿地公园;山秃了,锲而不舍植树造林;人闲了,投工投劳开发乡村旅游。
贾汪在面积最大的一块采煤塌陷地上,建成了1.1万亩的潘安湖湿地公园。作为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先行样本,这儿鸟翔禽鸣、草绿花香,引来八方游客渔舟唱晚。如今,贾汪已有国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家,2016年游客接待量近600万人次。
马庄村作为民俗古村予以整体保留,彻底融入湿地公园。王秀英的特长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先在区里帮助下成功申请了“非遗”,再依托景区开起门面招收学徒,又在民俗博物馆里举办展览。香包手艺发展成了“布艺合作社”,王秀英的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还带动了乡亲们致富。孟庆喜把以前的“副业”做成了“主业”,他的农民乐团资产已超500万元,在全国演出超过8000场次。依靠着乡村旅游,马庄村提前完成了小康目标,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
从灰头土脸到山清水秀,从陈旧矿区到现代新城,持续生态修复、产业转型,不仅让贾汪有了接续产业,更有了宜居宜业的美丽环境。(记者贺广华 姚雪青)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
已是最后一篇
-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