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脊梁<br>——写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之际-中国文明网

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脊梁
——写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之际

发表时间:2024-12-10 来源:新华社
字体:
打印: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新华社记者)冬日里,北京图书大厦人流涌动。

  一楼大厅里,读者手捧刚刚出版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在墨韵书香中热切阅读着。

  这本近7万字的权威辅导读物,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彰显的强大精神力量、充盈的博大文化情怀、展现的鲜明实践品格跃然纸上,发人深思。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不平凡的2024年,中国人留下坚实的奋进足印。新的征程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将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

  文化,之于当代中国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文化思想,又将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大厦筑牢精神基石?

  在历史中探寻,来路清晰可辨。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自强不息、辉光日新,塑造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进程。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大潮中,如何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如何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新课题。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深沉的文化情怀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激起强烈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阐述自己的文化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唤醒中华文化基因,同时赋予其现代化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焕发出更加澎湃的历史自信、历史主动。

  在实践中求索,答案愈加鲜明。

  文者,贯道之器也。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远。

  以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民族根和魂所在,以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振民族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永远挺立的精神脊梁。

  历史从哪里开始,文化就从哪里启程;未来向哪里行进,思想就向哪里延伸。

  洞察世界文化激荡新的态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回应中华文明发展新的课题,推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中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立足文化强国建设新的阶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握社会思想文化新的特点,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思想的伟力,推动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新时代的创新创造,气象万千。

  (二)

  2024年金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

  秦岭脚下的一幕意蕴深长:走进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前,总书记停下脚步,沿着玻璃展柜缓缓环绕一周,久久注视。

  三千多年前,“中国”二字镌刻于何尊内底。而今,这两个字不仅代表一个矢志复兴的东方大国,也指代一个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古老文明。

  跨越时空的凝望,此刻仿佛是隐喻——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历史的能量如潮奔涌,文明的底色厚重深沉。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5000多年古老文脉的赓续传承,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的波澜壮阔,180多年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100多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不息……历史被贯通,时光长河积淀的文明智慧迸发出全新的力量。

  它们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中。

  2024年夏天,“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8公里长的“城市之脊”,纵贯这片土地700多年沧桑岁月,融入当代中国的人间烟火。

  这是缩影。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熠熠生辉,“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清晰深刻,“富而后教”的治理经验蕴藏其中,“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古老智慧光彩夺目,“和而不同”“亲仁善邻”的悠久传统鲜明生动……

  有外国专家撰文:“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推动现代化建设。”

  它们绽放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2024年1月,300多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就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讨。

  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学员感叹,这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反映。

  今日之中国,置身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外看,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向内看,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

  “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将改革开放的旗帜更高举起,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彰显“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更加突出黄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尽显“谋全局者”的胸怀与战略;

  出席近年来最大规模主场外交——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24年出访欧洲、亚洲、拉美多国,同五大洲各国各界人士频密往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

  走进湖南常德万亩农田察看春耕,提出“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透出“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

  实现中华民族“旧邦新命”,路漫漫其修远。

  把治国理政的根基建筑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从传统的智慧结晶中开拓中华民族的发展路径,历史与文明长河浩荡,终将越过重重险阻,冲开高山绝壁,千里奔涌、万壑归流,浇灌出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

  (三)

  《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

  这一取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首款国产3A游戏,近日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年度榜单,创造了现象级的文化IP。

  以时代精神的创新表达塑“形”,以昂扬澎湃的文化自信铸“魂”。

  《赶时间的人》记录外卖员的诗意人生,《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展现非遗魅力,《我的阿勒泰》抒写人与自然……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文化追求,为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了“心灵的窗口”。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变革与发展,更是精神世界的重塑与升华。

  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复兴,昂扬的是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唤醒文化自信“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全社会精神面貌为之一振,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风起东方,钱江潮涌。

  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手”踏浪而来,和运动员一起点燃主火炬……传统与现代交融、科技与文化辉映,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赋予“东方美”“中国风”新的时代意蕴。

  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深处走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神舟”“天宫”“北斗”“嫦娥”“祝融”“羲和”在浩瀚宇宙诠释浪漫经典;以山为卷、以水为笔,世界上最快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在神州大地绘就壮美华章;以梦为马、以汗为泉,“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Z世代”在创业路上跑出“加速度”,大国工匠在世界赛场登上冠军榜……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底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线,以“平视世界”的文化自信为亮彩,新时代的中国绘就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奋斗图景。

  奥运赛场的顽强拼搏、创新前沿的争分夺秒、急难险重时的冲锋陷阵、铿锵誓言中的“强国有我”……在厚重深邃的“中国梦”映照下,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增砖添瓦,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拓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航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以浓郁的文化味、炽热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感召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焕发更加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托举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家园。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

  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再到英雄之城武汉。

  这片风起云涌的改革沃土,正在展现“天堑变通途”的豪迈气魄,铺展“高峡出平湖”的万千气象,续写“当惊世界殊”的时代传奇。

  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与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共同抵达,习近平文化思想日益融入14亿多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化作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四)

  登长城、坐高铁,或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或造访新能源汽车厂,或考察菌菇智能化种植,或体验裸眼3D技术……2024年的中国,成了外国政要的热门“打卡地”。

  各国游客也自五湖四海纷至沓来,感受着中国街巷的烟火气、中国百姓的精气神。从“中国与我想象中不一样”到“中国为何进步如此巨大”,“China Travel”在全球社交媒体上火爆“出圈”。

  “走,到中国去!”是为发现中国,更是为读懂中国——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码,感悟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以文明之光映照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文明复兴的崭新篇章。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曾树起一座座璀璨夺目的文明高峰,曾有过“万邦来朝”“东风西渐”的光辉岁月,却在近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遭受“外族之侵迫”“外来学说之掊击”的百年劫难。筚路蓝缕、跋山涉水,在新时代中国,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难忘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一位位外宾道出的“中国经验是宝贵借鉴”的肺腑之言,难忘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引发的强烈共鸣……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也为后发国家的现代转型、古老文明的自我更新打开了新的想象和行动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两个结合”的“中国方法”启迪着世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气度感染着世界。

  人们不约而同地感慨着:“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也是世界文明的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多元现代性”的确证和超越,更彰显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底色。有学者指出,中国等非西方国家通过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形成以后最伟大的变化”,恢复了自我的力量,找回了自我的信心,推动世界文明格局从“西方中心”回归多元并存。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样的场景在动荡变革的大时代格外温暖人心:

  《红与黑》《茶花女》《三个火枪手》……一本本中译本法国名著作为中国“国礼”重返故乡。中法元首以书会友、东西文明双向奔赴的佳话不断延续。

  水波纹、垂弧纹、折带纹、大三角纹……一件件纹样丰富的中国陶器文物踏上了“回家”路。习近平主席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共同鉴赏、不时交流,“让文明的灯塔照耀人类前行的正道”的共识更加坚定。

  是法国爱丽舍宫里弹起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是中国国家大剧院里奏响的意大利名曲《今夜无人入睡》,是“从钱凯到上海”的“中国之船”的世纪回响,是从北京到雅典的古典文明的千年辉映……以文化人、以德润身,以博大的人文情怀观照人类命运,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这是一个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古老文明在世界百年变局中的坚定抉择与毅然担当。

  今日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在人类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处理“群”与“己”、“天”与“人”、“异”与“同”的关系?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价值”提供着思想启迪。

  在风云激荡的世界里,如何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份份植根中华文明厚土的“中国方案”指引着前行方向。

  多次访问中国的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有感而发:中国领导人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新时代中国正响应时代呼唤,以“和合”之道促世界发展。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寄望,中华民族“调和”东西文明而“别创一生面”。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预言:“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

  时光洗礼,岁月积蕴,寄望与预言已成可及可感的新现实。

  这新现实是中华文明的新篇章,更是人类文明的新希望。

 (五)

  北京时间12月4日,一份特别的“文化贺礼”让世界更懂中国。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传统节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的吐故纳新、兼容并蓄,恰是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的辉光日新。

  通过“云上看春晚”“跨国年夜饭”的仪式感,中华文化搭载中国式现代化的快车,跃动着奔涌澎湃的时代脉搏,温暖着全人类对“家”的集体记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当我们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看到了“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的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的深层逻辑。

  我们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礼赞“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的敦厚之德;我们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承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之道;我们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表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想追求;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弘扬“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先人智慧;我们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传递“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和平愿景。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因如此,“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从近代以后“诸路皆走不通”的慨叹到历史学家“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的预言,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到“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我们过去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现在做的仍将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亿万中国人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新时代以来“东升西降”“中治西乱”的鲜明对比,雄辩地宣示——

  文明的薪火,接续传承。复兴的道路,矢志不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纵观人类发展史,那些历史上保持长期繁荣强盛的国家,不仅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往往也创造了引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站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我们壮志在胸、豪情满怀:“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责任编辑:王楠】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