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27日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许茹) 最近,47岁的成都市民李刚因销售不使用明矾的油条而走红,被大家称为“油条哥”,每天前往购买“放心油条”的人络绎不绝。
“油条哥”卖的不是油条,是良心 在成都地铁数码广场出站口的一间小店里,记者见到了“油条哥”李刚。他一身厨师打扮,麻利地给顾客递上一包包油条,不到半小时,就卖出了四大箱。 “虽然个头没有其他地方卖的大、口感没有那么脆,但没有使用明矾,让我们吃得放心。”每天早上,家住附近的市民陈先生都会到这里买上几根油条。 不久前在网络上,有关李刚在炸油条时不加明矾的做法引发了网民和成都市民的热捧,这些几乎不含铝的安全油条也因此被冠上了“国际油条”的称号。 50次试验“研制”出“国标油条” 2009年,李刚夫妇从外地打工返乡,在成都城北开了一家小店,卖面和油条。 李刚缘何想“研制”铝含量较低的油条呢?原来,去年10月,他在电视里了解到,长期食用铝含量超标的油条,可能会造成智力和记忆力下降,于是萌生了研制“低铝油条”的想法。 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李刚知道油条中的铝主要来自明矾,于是开始逐步减少其使用量。有一次,他喝多了酒,和面时忘了加明矾,第二天炸出的油条虽然个头小、吃起来不松脆,但也还好吃,于是大胆地尝试不用明矾。 从小苏打到玉米粉再到荞麦面,他一次次地试验着明矾的代替品。直到有一天,他发现鸡蛋下油锅后开始冒泡膨胀,汤圆煮熟了之后也会膨胀变大,终于找到了“药方”--鸡蛋和汤圆粉。 为了检验自己的试验效果,李刚委托朋友把自己的油条先后两次送进成都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结果显示铝含量分别为43mg/kg和16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 小本经营者背后的“良心账”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刻刺激着百姓敏感的神经。专家认为,“油条哥”的出现,让社会看到了诚信和道德的坚守。 记者了解到,李刚虽然出名了,但仍然租住在一套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里,守着自己的小店。“加了荞面、鸡蛋,炸一根油条起码得多两、三毛钱,没有多少利润。”李刚说,“但我也得坚持卖好油条,这是我做生意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