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的9年,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启动、全面展开、深化攻坚的9年,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文化产品创作层出不穷。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成为重要的内容和衡量指标。 9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大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明显提高了文化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让文化产业飞速崛起。那些“大锅饭”、“铁饭碗”式的文化单位纷纷转企改制,撤消和转制的国有文艺院团达1176家;而16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也已登记或转制为企业,120多家出版集团组建成功。大量民营文化企业成长壮大,显示出独特的市场活力。数据显示,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高6个百分点。从2002年至2011年,国产电影年度票房从不足10亿元增长到130多亿元,银幕数从1800余块增至9000多块。 文化体制改革不但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也提升了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全力推进。3000多家博物馆遍布各地,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实现,让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形成了6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0多万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国84%的行政村;2600多个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组成的广播电视网,综合覆盖高达97%,让任何地方的群众都能随时享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自2002年文化共享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11年底,投入总金额达66.87亿元,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0个县级支中心、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累计为11.2亿人次提供了服务。 各地大剧院、音乐厅纷纷拔地而起,全国每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拍摄电影500多部、生产电视剧上万集,精品力作不断被推向国内外市场。1804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公益性放在首位,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方向。 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要达到99%。为早日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有关部门已经决定通过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记者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