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时代的希望。近年来,江西省瑞昌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拓展活动阵地建设,积极构筑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让全市未成年人沐浴在阳光下,如雏鹰尽情翱翔于宽广而美好的天空。
培根铸魂“强苗” 筑牢思想根基
“当年我们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就是想要让你们能有这个和平的盛世。”近日,战斗英雄刘俊柱走进瑞昌市第六小学和实验小学,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他分享了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真实经历,用“最鲜活的教材”传递爱国精神,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战斗英雄走进瑞昌市第六小学和实验小学。江西文明网供图
近年来,瑞昌将立德树人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之重,发挥思政教育关键作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壮大“专职+兼职”双师型队伍,为思政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坚持“榜样引领”机制,近两年培育市县级“新时代好少年”17人,通过发布仪式、媒体展播、展栏展示、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覆盖七万学生的示范网络,有效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造“课堂理论+场馆实践”双轨模式,课堂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把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讲好讲透;课堂外,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广泛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活动。
传统文化“润苗” 经典滋养童心
“同学们,春天来了,今天我们一起剪一个‘春’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剪纸省级传承人朱朴光在课堂上手把手地传授孩子们剪纸技艺。这是瑞昌创新开展的“非遗传承人驻校”模式,通过邀请瑞昌剪纸、瑞昌竹编、瑞昌采茶戏等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和乡村学校少年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大未成年人日常生活。“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并传承这项传统艺术。”朱朴光说。
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瑞昌市每年举办少儿诗词大赛,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非遗体验、戏曲赏析、书画展览、文艺展演、“我们的节日”等实践活动,瑞昌市六小的采茶戏《王昭君·出塞》获得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
拓展阵地“育苗” 增强教育合力
近日,瑞昌五小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走进学校“稚蔬园”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细心观察每一种蔬菜,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出各种蔬菜强有力的生命力。
孩子们走进学校“稚蔬园”劳动实践基地。江西文明网供图
这种劳动与美育的融合教育模式,是瑞昌市持续推进育人阵地建设,不断拓展延伸功能的一个缩影。近两年,瑞昌整合校内外资源,建成1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全覆盖,打造青铜韵剪纸工作坊、竹编工坊、AI创客空间等特色社团,年均开展活动一千二百余场次。校外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城市书房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开展防溺水课堂、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实践项目。
心理服务“爱苗” 构建支持体系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愿意和你沟通呢?”“如何才能了解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助力孩子全面成长,在瑞昌市开设的益启志愿直播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七中心理教师在线开展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益启直播”家庭教育云课堂是瑞昌市建设数字化育人平台的有益尝试之一,2024年共开展心理辅导直播课5场,观看量达三十六万余人次。近年来,瑞昌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全市建成县级心理辅导中心1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心灵驿站1所及52个校级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实现城区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全覆盖。同时,联动省级资源推进“百场心理辅导进百校”活动,年均惠及学生超6千人,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供稿:江西省文明办 江西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