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里劳动。
“大家看,采蒜薹要先用手捏住蒜薹上部,向上拉直,剖开蒜苗的外衣,在根部割断蒜薹……”近日,在四川省绵竹市板桥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里,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在当地农技员的带领下正在学摘蒜薹。这块菜地是该校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劳动实践基地,而将乡村“复兴少年宫”搬到田间,是绵竹探索“一点一特色”的乡村“复兴少年宫”模式之一。
2021年6月,绵竹市被确定为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县(市、区),依托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乡村学校少年宫,通过开展文体、娱乐、科普、劳动等基础性益智学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农村少年儿童培养美好心灵、高尚情操,争做时代新人。目前,绵竹已建成乡村“复兴少年宫”43个,开展各类活动1600余堂,基本覆盖农村2万余名少年儿童。
乡村少年宫提档升级 本土文化融入特色课程
“每周五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是我校全面开展少年宫活动时间,学校不仅增设了文化艺术的兴趣爱好,还特意在校内和校外开设了两块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课程。不仅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能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绵竹市板桥学校校长尹莉说。
绵竹市根据农村交通条件、教育资源和学生分布情况,构建了“校外+校内+社会基地”的乡村“复兴少年宫”阵地矩阵,辐射农村少年儿童家庭能就近就地受益。并把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纳入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校园、文明村镇目标考核。
在绵竹市遵道学校2022乡村“复兴少年宫”课程设置表上,20多个特色与常规活动项目,让孩子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我们对闲置教室再利用、功能室再改造、设施再添置,坚持‘一室多用’,提升乡村‘复兴少年宫’校园主阵地,满足全校从幼儿园到中学全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该校老师刘丽说。
为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绵竹市安排资金40余万元,将该市35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提档升级,打造了以“劳动实践”“少年科技梦”“生态文明培育与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与道德培育”等为主题的乡村“复兴少年宫”活动课程体系,设置了特色活动课程10余项,少年儿童学习羌绣羌歌,传习绵竹年画技艺,在田间收获蔬果,在科普基地感受“两山理论”。
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满足少年儿童课外活动需求
“这幅年画叫做《年年有鱼》。”位于绵竹孝德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绵竹年画非遗传承基地,目前已经是绵竹市新打造的8个校外乡村“复兴少年宫”之一,孝德学校五年级学生廖小浩正在给年画上色,他自豪地说:“老师夸赞我有天分,这幅年画涂完后我要寄给在广州务工的爸爸!”
绵竹年画是绵竹传承数百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德镇是绵竹年画起源地,孝德学校把年画文化传承作为乡村“复兴少年宫”主要活动项目之一,组织绵竹年画艺人志愿者,编制《绵竹市乡村“复兴少年宫”绵竹年画教材》,开设“水韵德孝”年画课程,由学校教师担任志愿者老师,主要教学认识年画、赏析年画,了解绵竹年画的传承以及年画色彩的特点。学校各年级学生非常热衷于年画学习,均分期参加“水韵孝德”年画课程,领悟较快的通过半期学习已经掌握基础造型及平涂年画技巧。
绵竹安排资金20万元,整合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挂牌镇级乡村“复兴少年宫”,通过提升场所功能,配置活动器材,拓展服务范围,每周固定开设活动课程,满足农村少年儿童课外活动需求。同时,将“儿童之家”“4点半课堂”等阵地,绵竹年画非遗传承基地、清平熊猫科普馆、香榭劳动实践基地等共计2万余平方米,拓展为全日制开放的乡村“复兴少年宫”社会基地。
在开展乡村“复兴少年宫”中,绵竹市近800名农村学校教师、100余名党员、年画艺人、“五老”志愿者和文化科技人才等,参与乡村“复兴少年宫”服务;“画境绵竹”志愿服务大队为困难儿童家庭提供“兜底”服务,开展周末节假日公益看护、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让200多户家庭受益。
绵竹市汉旺镇退休教师向少年儿童和家长讲红色故事、家风故事。绵竹九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青少年播放红色影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调动了东汽公司、绵东供电等文明单位参与共建乡村“复兴少年宫”。(记者 陈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