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江苏溧阳乡村“复兴少年宫”:乡风文明有了小小网格员
发表时间:2021-09-26来源:溧阳市文明办

  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今年5月开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开展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并确定50个试点县(市、区),江苏溧阳市是试点之一。

   孩子的笑容背后 是一条通往乡风文明的路

  对11岁的孪生姐妹张妍、张怡来说,上机器人课已成为暑期和每个周末最大的乐趣。姐妹俩就读于溧阳市大溪小学,平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老家南渡镇胜笪村。无论是学校里还是村子里,以前都没有学机器人的条件。而她们的父母在山东工作,一年才能回来一两次,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留守双胞胎姊妹在胜笪村复兴少年宫内上机器人课

  转机,出现在2019年5月,胜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投资30余万元建起胜笪“明慧读书台”,组织村里的留守儿童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悦读”活动。

  到今年6月,随着溧阳市启动乡村“复兴少年宫”的试点工作,胜笪村在“明慧读书台”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复兴少年宫”,进一步携手大溪小学、市实验小学、市培智学校、溧阳税务局“风信子”志愿服务队以及市作家协会等单位,邀请50余名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办阅读指导、手工制作、机器人等课程。

留守儿童在胜笪村复兴少年宫内上机器人课

  张妍、张怡等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业的机器人课培训。对来自溧阳市实验小学的志愿者钱胜浩老师,不仅孩子们打心眼里信服,南渡镇和胜笪村的相关负责人也赞不绝口。“今年暑假,钱老师来胜笪连上了20天机器人课,一天不落。要知道,从城里开车过来单程要半个小时。”南渡镇社区教育中心副校长王小虎和志愿者的接触最多,他能说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培智学校校长李莉不仅自己来给胜笪孩子上手工课,还带来了学校的一群老师。有些老师家在外地,为了上好暑期课,甚至推迟了回家探亲的日期。

  陈灵芝老师不会开车,每次来胜笪村都要转车加步行15分钟,这样的奔波也没有阻止她献爱心。

留守儿童在黄山村南渡镇复兴少年宫开展“悦读”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俊前来给孩子们授课,大溪小学的老师们组成了志愿服务的常驻班底,溧阳税务局“风信子”手偶剧团进行故事表演……

  胜笪村的志愿者更是通过精心组织、倾情付出,全力确保孩子们的活动效果和人身安全。“村里小塘小坝多,我们就给孩子专门举办了防止溺水的安全教育课。孩子的往返交接,村委工作人员确保做到无缝对接。”胜笪村党总支书记张晴泽说。

  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组织下,“复兴少年宫”的孩子们还变身小小文明网格员,活跃在秸秆禁烧宣传第一线,当起了乡村环保志愿者,踊跃走访服务抗美援朝老兵……孩子们将文明风尚带回家庭、带到了家人身边。

  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大多是爷爷、奶奶,他们不再担心孩子学习无人辅导,也不用担心孩子沉迷于看电视、玩手机,更不用担心孩子无人看管时的安全问题。“村里真心真意为我们服务,我们也要全心全意支持村里工作。”淳朴的村民将感动化作实际行动。村里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作,张妍、张怡的爷爷主动找到村委,表示一定支持配合。一些老党员看到孩子们的喜人变化,也主动表示可以教孩子下象棋、做手工。

  有了“复兴少年宫”,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也可以更加安心地在外工作,胜笪村的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由此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偏远小村落 童年也出彩

  在溧阳,南渡镇黄山村非常偏僻而不知名,不仅至今未直接通公交,甚至在一些导航软件上都难觅踪迹。

  然而,正如袁枚的那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建设中,黄山村扎根乡土,立足农情,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记忆课程”,为小少年点燃了大梦想,在小村庄演绎了大精彩。

  黄山村常住居民只有600多人,其中老年人400多人,留守儿童23人。“95后”村党总支书记曹煜说,留守儿童缺少亲人陪伴,日常学业无人辅导,课余没有条件发展兴趣爱好,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留守儿童的痛点,正是黄山村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努力方向。一开始,村里多方寻求资源,请了外面的老师给孩子上辅导课、兴趣课。可是,黄山村的娃娃们普遍胆小拘谨,无法和老师形成互动,课堂效果令人失望。

  如何针对本村孩子的特点,寻找最能激发他们童真、最能培养他们自信、最能锤炼他们品质的切入点?今年6月,村妇女主任王秋月看着田里的滚滚麦浪,突然有了灵感——“风吹麦浪”儿童劳作体验课就此推出。十五六位留守儿童在村里种田“老把式”的带领下,学习收麦、捆麦,并展开了趣味比赛。“虽说都是农村生、农村长,但现在村里的孩子已经不会干农活了。”王秋月说,熟悉的农村劳动场景,爷爷、奶奶手把手地传授,让孩子们一下释放了天性,麦田里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随后,孩子们还在大人的带领下做包子,感受麦子变成美食的奇妙过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对农事劳作的兴趣和热情。

留守儿童在黄山村南渡镇复兴少年宫上劳作体验课

  此后,村里依托“复兴少年宫”建设,多次组织孩子们做山芋干、传统月饼、糙米糕等当地美食,学习织围巾、纳鞋底等老手艺。而指导老师,就是本村的那些心灵手巧的村民、其中多数是老年人。“他们作为志愿者,可以用志愿活动的积分来村委的爱心超市换取生活用品,对于村里‘一老一小’而言,都能收获满满快乐。”曹煜说,每次劳动的成果,他们还会组织孩子送到孤寡老人手中,教育孩子从小尊老敬老、传递爱心。

留守儿童在黄山村南渡镇复兴少年宫开展传统手工活动

  “乡村记忆课程”让孩子们长了本领,增加了对乡村的热爱,也让他们变得开朗自信。村里再请外面的老师来上课,孩子们都能大方自信地提问、发言。“尤其是一位有教学资质的英国老师来给大家上口语课,因为设置了小游戏环节,课堂气氛更是热烈。”王秋月说,通过多次活动,他们对村里的每个留守儿童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会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质,每人每月送出一本好书。“我们还建了儿童活动微信群,在群里分享每次活动情况,让奋斗在外的爸爸妈妈们尽量不缺席孩子的成长瞬间。”

 留守儿童在黄山村南渡镇复兴少年宫邀请外教来上课

  努力打造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的“溧阳样本”

  新市民公益培训课堂,为新市民儿童打开通向艺术的一扇窗;南山自然学校生态课程,带领横涧小学的孩子们品味悠悠茶香;4点半课堂、休闲书屋,集中照顾环卫工人、城管队员的子女;正昌“职工子女托管服务中心”,有效解决节假日职工子女“看护难”问题……

  作为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5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溧阳市把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战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溧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6月即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

  经过精心谋划,溧阳市首批确立了市级、镇级、村(社区)级试点60个。几个月来,各地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有效调配资源、抓好融合共享、提升阵地功能,吸引广大农村孩子乐于参与、便于参与,打造出了诸多亮点:

  阵地网络不断建强。一方面依托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按照就近就便、资源整合原则落实主阵地,并将红色资源、文博场馆、文明单位等纳入教育实践点,形成“1+N”的育人格局;另一方面,持续深化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青苗计划”,着力提升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农村小学全覆盖。

留守儿童在黄山村南渡镇复兴少年宫的托管下上手工课

  志愿力量进一步激活。溧阳各地挖掘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担任辅导员,并动员文体科技人才、“五老”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同时依托“志愿溧阳”平台招募志愿者,搭建网上展示平台,发布和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强化宣传推广、供需对接。

  活动内容愈发丰富。围绕道德培育、文体娱乐、劳动实践三项重点,将“八礼四仪”教育、“童”字系列美育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入活动内容,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应用活动项目,着力打造“一宫一品”,切实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溧阳样本”。

责任编辑:黄 舒雅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