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统筹发挥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政策作用,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扎实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让农村儿童“学后有托、学后有约、学后有得”。
坚持全域覆盖 让农村儿童“学后有托”
一是统筹文明实践阵地。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将全县195个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部纳入“乡村复兴少年宫”序列,开辟面向未成年人的专属活动空间、服务阵地。整合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建设资源,将22个硬件设施到位、日常活动丰富的社区青少年俱乐部设置为社区“复兴少年宫”。全县乡村“复兴少年宫”阵地基本实现村社全覆盖。二是用好校内阵地资源。推动15个市级以上乡村学校少年宫提质升级,在莪山小学、徐凝小学、毕浦小学等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辟“葫芦馆”“航模广场”“石绘馆”等课外活动阵地,在凤川小学、横村小学等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辟“心愿书屋”“中医药培正馆”等特色场馆,让乡村中小学生课外有处可去、有处有学。三是建好阵地标准体系。启动乡村“复兴少年宫”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县级少年宫组团+示范复兴少年宫+精品复兴少年宫”打造“1+9+X”三类特色“复兴少年宫”。在县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青少年宫、各类文体场馆为主,升级改造一个县级少年宫组团。在乡镇,未成年人达到5000人、1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各建设1个乡镇级“复兴少年宫”。未成年人达100人以上的自然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1个乡村“复兴少年宫”。
坚持全时服务 让农村儿童“学后有约”
一是建强服务队伍。成立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级组建督导团、研发团、顾问团三支团队,分别负责工作督导、课程研发、顾问指导。在村社级组建管理员、辅导员两支队伍,管理员由宣传文化员等兼任,负责“复兴少年宫”阵地管理。辅导员主要由属地教师自主报名,经过学校和教育部门审核后,分派至相关乡村“复兴少年宫”负责活动策划组织、特色课程实施。二是建设课程体系。按照“德智体美劳”五个纬度,在所有乡村“复兴少年宫”统一开设“必修课+魅力课”。“必修课”由县级课程研发中心牵头制定,各乡村“复兴少年宫”结合自身实际,按照每月至少1次的频率组织实施。“魅力课”由各乡村“复兴少年宫”自主研发、自行开展,优秀课程可在全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复制推广。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复兴少年宫”活动“少年争章”激励体系,按照“德智体美劳”活动类型设置5个章目,未成年人每参加一次“复兴少年宫”活动,可获得一枚“荣誉章”,积满一定数量,可获得县级青少年宫游艺券等奖励。每年开展一次乡村“复兴少年宫”特色活动展演,为未成年人展示风采、“复兴少年宫”展示成果提供舞台。
坚持全龄共享 让农村儿童“学后有得”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创新推出桐庐魅力思政“九新体系”,开设“君山思政新课堂”“新爸新妈桐心营”等特色课堂,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VR沉浸式课堂”3D基础建设全覆盖。创设“中国少儿红色故事会”“幸福小书桐海选”等活动品牌,立足乡村“复兴少年宫”开展“寻访小书桐”“红色故事会”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吟诵本土诗歌、讲述红色故事过程中,传承本土文化、红色基因。二是强化政策保障。设立500万“关心下一代”基金,用于帮扶贫困青少年、丰富他们的课内外活动。创新推出“一人一艺”“人人会游泳”等专项行动,对全县义务教育相关学段在校在籍学生学习文艺、游泳等各给予一次性补助。探索“1+X”学后托管,“1”是指基础性托管服务,“X”是指学校安排体艺、科技等兴趣类的社团活动课程。截至目前,全县小学“学后托管”已实现全覆盖,相关资金由县级财政安排。三是强化数字赋能。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文明桐行”数字平台,建设“去哪学”数字化应用场景,以教育、市监、消防、民政、公安、文明办、团县委等多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协同为主要内容,以各类校外服务阵地赋分排榜为表现形式,实现乡村“复兴少年宫”、校外培训机构“一榜见高低”,既为未成年人和家长选择优质校外培训服务提供平台,又为监管部门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提供依据。(中央文明办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