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笑着点头,说,是啊,是啊,是太苦了,我们琴琴都已经有些近视了,听说每天做作业要做到深更半夜,你们家的几点睡?
海萍说,每天都快12点。
老金说,早知道这样3年前就该让琴琴上民办学校,是她妈妈舍不得,说舍不得这么小的孩子住校。
海萍说,是舍不得,我们也舍不得啊。那么小的小孩,住进去,那里像个修道院,一天到晚考啊考,排名啊排名,心理强一点,天资好一点、马大哈一点的,还行;但如果女孩子在意一点、敏感一点的,加上一整天下来又没人倾诉,心理会有问题的,所以是有风险的。
——《小别离》
每个人都该有自由的灵魂
个性,无畏,生命的想象,还有野性
所以无法忍受这样的补课、筛选和焦虑
舍不得这样被掠夺、消磨、损耗的童年
舍不得,因为他们还小
他们该有这一生最初的轻快
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得,被舍的又是什么?
——《小舍得》
当本该清澈的求知眼神变得酸涩而浑浊,当本该静雅的学习姿态变成了一种疯狂的争夺;当孩子们的身边充满了咆哮和焦虑的驱迫,当那些普普通通的家庭,再也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我们还能认出教育最初的模样吗?
在举世若狂“占坑”的群体压力下,在全民“抢跑”“抢资源”的升学风口上,又怎么能忍心责怪这些家长理性不足、定力不够?毕竟,小小的蝴蝶,飞不过沧海。更多的人习惯了顺流而下的自然,却没有逆水行舟的勇气。然而,对那些被家长驱赶着上一个又一个培训班、参加一场又一场杯赛的孩子,我却感到了心疼。我以前一直主张让孩子拥有一个“原生态”的童年,让他们从“零起点”出发自己摸索那条学习的小径,在懵懵懂懂中慢慢地“自然醒”。可是,现在的整个环境不允许他们如龙应台女士所说的那样“孩子你慢慢来”,他们不止是被“催熟”,而且是严重“超载”。他们所有表现出来的“优秀”,都将成为一种筹码,就像被装在麻袋里过磅称重一样被人掂量。而为了那一点表现出来的“优秀”,无疑是需要付出身心代价的。家长们貌似都懂得了“舍得”的道理,不舍,哪有得?
耐人寻味的是,更小的时候,妈妈往往对孩子更宠溺;孩子稍大一些上学以后,妈妈又往往是更狠心、更舍得的那一个。
不要让教育变成生活,要让生活变成教育。
当一个奶奶牵着孩子过马路时都让他做算术时,当一个妈妈牵着幼儿学走路时都要他回答“老虎”的英语是什么时,当一个爸爸陪着孩子在饮食店里等着上面条时都做一张数独卷时(这样的情形都是我屡次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如此狭义的教育,似乎成为太多家庭生活的主题。
所有人都很重视教育吗?如果这就是所谓的教育,那才是最可悲的。李镇西一针见血地指出: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可有多少家长明白这一点?他们只是感慨:今天当父母真不容易,又要花钱上培训班,又要陪着学这个学那个!事实上,跟以前我们的父母辈相比,今天的许多父母也许是更不够资格的。与让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相比,那点金钱的付出、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简直微末到可以忽略不计。别以为送他上培训班、陪着他做功课才是教育,这些真的微不足道。
正如孙云晓在《小舍得》这部小说封底所写的:父母是防止孩子“童年恐慌”最重要的防线。父母没有必要提前吹哨,逼迫孩子踉跄抢跑,因为,只有不慌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难以想象,普遍焦虑的父母将造就怎样的下一代。
真正的教育是在哪里发生的呢?
在无处不在的生活里。在一个有爱有宽容的家庭氛围里。在父母不被时风带乱节奏的从容淡定的表情里。在自己起早贪黑的劳动伦理和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里。在孩子学习时自己也手捧书本阅读的宁静身姿里。在有条不紊地整理家务时还能哼唱歌曲的那份愉悦里。在用自己努力追逐梦想的行动来诠释自强不息意义的示范里……身为家长,要珍惜,要感恩,要善良,要从容,要奋进,要追求,要永远都带着一点亏欠生活,要永远怀着满满的爱生活。
我经常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好学校坏学校的起跑线,家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即便你没有在培训上投入一分钱,即使你所做的跟“教育”两字看似无丝毫关系——教育就在那里真实地发生着。孩子视野的大小、见闻的多寡、体验的深浅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决定的。孩子的世界,是在家长引导之下不断扩展和深入的世界,他们感悟的契机来自父母的话语和行为,他们价值观的底色源自家长在生活中的诸般表现。家长是孩子察看、理解世界或者观照自我的“第一入口”。家长的生命状态会直接作用于孩子。因为家长的在场,一次日出会点染孩子抒情的渴望,一滴露珠会折射出孩子审美的熹光……想想看,自己有否带着孩子光脚走在草地上、奔跑在田野上?是否曾领着孩子在远离光污染的地方静静仰望浩大的星空?——而这样的体验,也是你自己所热切向往的?
孩子并不需要你完全把他当作生活的中心,而这个“中心”无非是他的学习和成绩。孩子不需要你全身心扑在他身上,你以为是“有效陪伴”,其实不过是凑近他、围着他、盯紧他——做作业。孩子不需要你用“为你好”的名义对他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孩子不需要来承担你未遂的心愿或者他不能承受的期望。对于你自以为全情的付出,他可能会不领情,他会喘不过气来。如果一个家庭的成败荣辱系于稚子,那显然是极其变态的。他不想成为“学习动物”,只想做一个简简单单的自己。
所以为人父母者请别自作多情,别轻易为自己一厢情愿的付出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可能,你的所舍,正是他所需。
而你万般珍视的所得,其实与他无关。(吴志翔,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副编审、教师周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