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密室"守护青春防线:广西梧州龙圩区法院创新青少年维权工作观察
发表时间: 2018-07-25来源: 广西日报

制图/何冬玲

  “我家经济困难,父母要我辍学去打工。”“社会上的男青年要和我谈恋爱,我该怎么办?”……连日来,梧州市龙圩区法院“法律密室·知心姐姐”法官团队的微信收到不少中学生发来的留言。“知心姐姐”潘群清、张承辉、苏恒3名法官,立即与这些学生联系,从法律的角度为他们解开困惑。

  去年以来,梧州市龙圩区法院针对少年儿童成长身心特点,积极探索青少年维权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建立维权的长效机制,在开通维权热线电话的同时,推行“一校一法官一密室”制度,在全国首创“法律密室·知心姐姐”,帮助广大青少年守护“青春防线”。

  A

  面对面谈心 消除学生心理阴影

  去年3月,设在梧州市龙圩中学教学楼的“法律密室”正式启用,就有多名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在生活和学习上受到过挫折的学生找到“知心姐姐”,说起悄悄话。

  初二年级的赵同学曾因多次违反校规,被老师屡次严厉批评,背上了较为沉重的心理包袱。

  “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理阴影。不要总记着被批评没面子,更重要的是调整状态,努力改过自新,世界就完全不同了……”“法律密室·知心姐姐”潘群清了解赵同学的情况后,循循善诱地引导其深刻认识自己走上歪路的原因,并从树立理想、父母关爱、法官关爱等方面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写上了一段满载着对迷途少年的关爱与期望的寄语。

  “非常感谢‘法律密室·知心姐姐’们,重返校园后我一定自立自强、认真读书,不辜负你们,也不辜负家人和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期望。”临别前,赵同学卸下心理重担,信心满满地对潘群清说。

  据介绍,“法律密室”根据青少年成长的身心特点,由该院女法官担任“知心姐姐”,一对一与学生进行私密辅导。女法官们听取学生倾诉往常难以启齿、羞于言表的难题,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及法律问题。

  B

  用案例说法 启迪青少年心智

  “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犯此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去年5月25日晚上,在龙圩中学的操场上,近千名高一学生集聚一堂,跟随着“法律密室·知心姐姐”的脚步,走入法律知识的宝库。

  “广西最美青年卫士”、龙圩区法院刑庭副庭长张承辉结合自己办理的案例,通过讲述一个个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法故事”,向同学们讲解了如何维权、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和掌握必要的法治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告诫同学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习惯,杜绝旷课、夜不归宿等10种不良行为,要从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

  “遇到坏人侵害的自我保护方法,哪位同学知道答案就上到讲台跟我们分享好不好?”法治课堂结束后,张承辉与同学们开始了互动环节。

  “冷静与坏人周旋,不能碰硬,寻找适当的时机报警或者脱身,记住坏人的样貌。”高一(四)班的小梁主动走上讲台回答,赢得了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

  “知心姐姐的法治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们送来了‘法律护身符’,让我们的青春之路走得更稳。”高一(七)班的刘同学说。

  “‘法律密室·知心姐姐’不仅帮助未成年人增加法律知识,还成为他们贴心的‘保护神’!”龙圩中学政教处主任黄永泉高兴地说。

  C

  线上加线下 畅通维权信息渠道

  “知心姐姐,我在隔壁班交到了两名新朋友,就像你说的,只要敞开心扉,才发现人与人之间是很友好的。”今年4月23日,当苏恒法官的微信收到这条消息时,她由衷地为一直牵挂的琳琳感到高兴。

  琳琳同学是一个自卑、内向的小女生,平时怯于与人交往,经常和同学产生误会。3月17日,她通过微信将苏恒加为好友,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小秘密。苏恒通过语音聊天,慢慢了解造成她自卑、性格内向的原因,逐步引导她走出自我封闭的情绪,对周围的人敞开心扉。

  苏恒介绍,为了方便同学们与法官联系,“法律密室·知心姐姐”团队还贴心地制作一批联系卡,卡上有龙圩法院“法律密室·知心姐姐”微信群的二维码、团队每名法官的职务、联系方式和微信号等。每到一所学校,法官们都把这些联系卡分发给同学和老师们,邀请他们加入微信群,还可以与法官私聊咨询。

  “知心姐姐,我放学后坐公车时被男子骚扰怎么办?”

  “知心姐姐,我母亲是从乡下嫁来这儿的,在村里承包的土地会被收回吗?”

  ……

  如今,同学们已经习惯通过微信向“法律密室·知心姐姐”法官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法律问题,并且总能得到满意有效的回答。

  “通过设立法律密室,帮助学生解决了生活和学习上的法律等问题,并鼓励他们正确面对人生,引导他们走向正途,这是教育、感化、挽救迷途少年的一个有力举措。”龙圩区法院院长张勇对“法律密室·知心姐姐”如此评价。(记者 王春楠 通讯员 桂 西 黄彬彬)

责任编辑: 张慧磊
相关稿件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