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固定“潜水艇” 在十八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专家对白鹤梁文化遗址的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各种方案争论不休。最初,由天津大学提出了“水晶宫”方案——在水底建一个拱形的建筑,作为白鹤梁博物馆。但是方案提出后,连参与论证的专家也表示建成后不敢进去,因为水下的拱形建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旦有一条小裂缝,就会整体垮塌。而且,白鹤梁古水文题刻一千多年来能保存完好,主要原因是它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处于急流的长江水保护环境中,一旦这些题刻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一定会很快风化而损毁。 经过多次论证后,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最终决策:“就地淤埋真文物,异地陈展假文物”,即按照1∶1复制白鹤梁题刻陈列于库岸边并建博物馆。而原文物将随三峡水库库底泥沙的淤积,埋于近二十米厚的淤沙之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葛修润教授参加了在涪陵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仔细研读白鹤梁保护的各种方案后,他提出了以“无压容器”为基本理念的原址水下保护创新方案,即在集中了90%以上题刻和石鱼的白鹤梁中间65米长度的一段位置上,建立一个固定的“潜水艇”。但是让白鹤梁仍然在水中,只是围绕白鹤梁建造的保护体外面的水压与里面的水压基本相同,这样保护体就不会在几十米的水下因为水压而垮塌了。 经过一年多努力,这一方案获得通过,并于2003年2月动工。围住白鹤梁题刻密集区的,是椭圆型、厚度为3.5米左右的钢筋砼墙——称之为导墙,导墙内外都有水,这样可以保持压力抵消,导墙就不会垮塌。导墙上覆盖有厚度为1米左右的高配筋砼穹顶壳体,内模板是爆炸成型的不锈钢复合板。弧形的穹顶可以分散水压,而且在水位低时,这一穹顶还能露出水面。参观者可以从岸上陈列馆通过耐压的斜坡交通廊道和水平交通廊道,进入位于保护壳体内部的耐压的钢质参观廊道。这个外径约3.8米的钢质参观廊道,按耐60米水深的潜水艇规范设计,通过观察窗可以直接观赏白鹤梁古水文题刻。观察窗直径是800毫米,为确保安全和便于修理设双层玻璃窗,是用于潜艇和航天飞机等的有机玻璃,玻璃厚度为80毫米。 建水下博物馆难度很大 不久前,上海松江广富林发掘出了上海最早的城镇遗址和大批的古文物,而且它们都在含水层中,因此有关部门提出松江将建一座水下博物馆。葛修润教授称,白鹤梁是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但并非所有的水下文物都适合建水下博物馆。因为这要解决水下压力、水下能见度,以及资金来源等很多问题,难度很大。 首先是资金问题。埃及亚历山大港发现的水下皇宫从提出至今已经两年多,迟迟没有进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整个工程需要耗资1.4亿美元。即便找到了资金来源,还得挑战这一海湾声名狼藉的昏暗水域以提高隧道内的能见度,以及如何确保博物馆的坚固性,以经受住水流考验。 而当时的白鹤梁博物馆在建设时,“一共耗资2亿元人民币,如果有其它办法可以替代,那一定不会修水下博物馆。工程快结束时,修电梯都没有资金了,差点要让参观者走楼梯到水下,行动不便的人只能坐轿子”,葛修润教授告诉记者。而且在建造过程中,如果不是附近有乌江湍急的水流从白鹤梁附近由南往北汇入长江,那么位于长江转角处靠近南岸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就会因为水流转弯时的离心力被冲垮。 即便是建成后,虽然白鹤梁博物馆的题刻区每7天就换一次水,但是失去了长江天然的急流冲击,题刻区非常容易成为微生物聚集的地方。题刻区的清洁,如今是科学家们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是否建设水下博物馆,关键还是看值不值得,以及是否有别的保存和展示的方法。”(姜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