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首页 > 文史 > 文章
海南:259件出水文物见证海上丝路繁盛
发表时间:2011-11-21   来源:海南日报

西沙北礁出水的明代小碗。

“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的出水展品石杵

“华光礁 号沉船特展”区内,展出的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

  正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一次性集中展示西沙水下文物259件。

  这259件具有明确地理坐标的出水文物,正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259个清晰的见证物,它们以无可辩驳的真实存在,告诉人们海上丝路上曾经的繁盛,以及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补给站的客观史实。

  悠悠丝路兴起于汉代

  纵览《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的历史展线,最早的记录莫过于一本历史典籍———《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卷二八记载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路线。“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今海南岛)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奈;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研究员告诉记者,汉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时期,自徐闻、合浦为始发港向南的海上航线,而徐闻与海南岛北部的珠崖之间直线距离仅10余海里,加之此时受到航海造船技术的限制,船舶航行只能沿着海岸线紧靠大陆进行阶梯式的航行。如此一来,海南岛的珠崖和儋耳两地就成了这条蓝色航线的最近最方便避风或补给之地。

  到了东汉,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航运交通的发展,此时的船舶已有了远渡重洋的能力,除了海南岛西海岸是较为繁忙的海上航线外,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古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开始知道在海南岛之南还有一大海洋。

  据史书记载,从东汉开始,南中国海已开始被称为“涨海”,并在东汉时杨孚所撰《异物志》和谢承的《后汉书》中有所反映,而“涨海”的发现人,极有可能是距南中国海最近即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居民。

  从汉代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唐宋时期,往来于南海海域的中外贸易商船更加频繁,尽管其航线屡有变化,但海南岛已成为波斯和阿拉伯商船来往于广州、泉州、扬州等通商口岸的避风港和中转站。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