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的要求,在发掘的遗迹不能马上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如果让遗迹暴露在户外,经过风吹日晒,要不了多久遗迹就会面目全非。正确的做法是在遗迹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把挖掘出来的土回填回去,这样在将来规划好了以后,再清理的时候,能够很容易就把遗址的原貌揭露出来,也就是说回填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遗迹。在回填土的上面可以作一些浅层耕种,但是不能在上面挖坑、种树。 刘俊勇说,国外处理一些考古遗迹的时候,回填之后要在上面种上和周围植物不同的花草,以示区别,然后建一座遗址公园来保护。我们绥中的姜女石秦汉行宫遗址,就是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保护的。以后还可以在遗址公园的基础上,复原一些原有的建筑,建造一座遗址博物馆。 出土文物所有权属于国家 针对小珠山遗址周围一些当地群众在自家院子里挖出一些文物,并保存下来的现象,刘俊勇认为,目前小珠山遗址的发掘面积已经比较大了,而且都在坡上。而周围老百姓的房子现在都在坡下,发现的文物可能是坡上水土流失时冲下去的,而且文物的年代也有待断定,不一定与小珠山遗址下层是一个时期的东西。以后是否会扩大发掘面积还有待论证。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凡是出土、出水的文物都应该归国家所有,但是目前老百姓家的文物回收不太好操作。说到这里,刘俊勇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很多群众在农业学大寨时挖出了文物,他们都毫不保留地上交给了国家,现在旅顺博物馆里的国家一级文物玉牙壁就是在当时被上交的。希望小珠山遗址周围的群众都能提高觉悟,将文物捐献给国家。刘俊勇尤其强调,当地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绝对不允许私人有目的地去挖掘文物,不能以身试法。 对下一步保护工作的建议 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小珠山遗址的周围环境还没有被破坏,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我市乃至我国保存最好的遗址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经在广鹿乡成立了东北工作队。工作队目前仍在做大量的考古工作,预计明年就能整理出最具权威的《小珠山遗址综合研究报告》,然后就可以进一步对小珠山遗址进行规划了。 现在,我们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的“五纳入”规定来开展保护工作,就是要求各地、各部门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把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 当地政府要做好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和保护,应当作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和周围的环境地貌,不允许在周围建设高楼大厦。 刘俊勇认为,小珠山遗址中保存下来的建筑数量不是很多,建遗址博物馆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应该考虑建一座遗址公园。另外广鹿乡上还有很多不同时期的遗址,应该作为一个群体,向人们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情况。要做到这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起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文/车承川 图/刘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