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中国文化:分糟粕精华要先确定价值坐标
发表时间:2011-11-18   来源:解放日报

  糟粕和精华的划分要先确定价值坐标

  俞吾金(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我记得复旦历史系朱维铮教授区分过两个概念: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既包括文化中活的东西,也包括死的东西。“文化传统”指文化中的精髓,是文化得以延续下去的东西。对当代人来说,一方面我们在传统之下生活,另一方面又会从现在的生活兴趣出发,对延续下来的传统进行修正或改造。着眼于文化传统而非传统文化,我们就会发现,传统乃是一种有生命的、不断在修正中延续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命脉。

  我认为,在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不妨套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理解现在,才能懂得过去。一般来说,当代人从当代生活中遭遇到的问题出发去解读过去的传统文化,并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由此看来,当代、现在始终是基础和出发点,当代人的价值观和问题意识从根本上决定着他们将如何去解读并阐释传统文化。

  葛老师刚才讲到了糟粕和精华的划分。在我看来,要把糟粕与精华明确地区分开来,就得先行地确立起价值坐标。那么,价值坐标来自何处?它是人们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发展趋向中概括出来的,在传统文化中,与这一价值坐标相切合的一切文化元素都是精华,反之则是糟粕。

  当然,从现在的价值观和价值坐标出发,去探索过去、解释历史,并不意味着任意地使用当代的价值观去改造历史,把历史理解为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女孩。尽管我们自觉地从现在的兴趣出发去探索过去,但始终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换言之,在历史的真实性与当代价值之间存在着必不可少的张力。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