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方法正确,才能成功。战争不仅是件极为复杂的事,而且是变化无常、诡谲迭出之事,战略方法不正确是不能取胜的。所以历代将帅都很重视《孙子兵法》的学习。 孙膑在其兵法《篡卒》篇中说:“恒胜有五:知道,胜。”又说,“恒不胜有五:不知道,不胜。”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知道者胜”的思想。 怎样才算是“知道”呢? 孙膑说:“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这就是说,能在战略上,战前就有把握胜利的人叫知“道”。道是战争中的客观实际和战争规律。只有了解战时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遵从战争规律,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才能战胜敌人。 公元前354年,魏伐赵,魏将庞涓围困了赵都邯郸。赵国危机,求救于齐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田忌欲率兵往邯郸,孙膑说:“解开杂乱的线团,当明其纠结所在,以手抽解之,而不能用拳去打击它;救斗者不参与打斗。”这是说不要直接到邯郸去参与赵魏两国的战争。接着说:“今魏围赵,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都到赵国去了,我们不如引兵直奔大梁(今开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魏必释赵而自救。”这是《孙子兵法》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战略方法。 田忌听孙膑之计,率军直奔大梁。魏惠王急调庞涓回国。围困数月刚攻下邯郸的庞涓来不及休整部队,便率疲惫之兵回国击齐军。 齐军在到达桂陵(今河南长垣县)时,田忌听孙膑之计分出齐军精锐埋伏于魏军的必经之路,大军仍奔大梁。庞涓迫于君命回军大梁,到达桂陵时突遭齐军伏兵袭击,奔大梁的齐军也回转齐击庞涓的疲惫之师,庞涓险些丧命,齐军大获全胜。 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齐军伏兵于桂陵是“以逸待劳”,齐军“围魏”的救赵战略方法是正确的。 过了13年,魏又攻韩,韩国求救于齐,齐答应出兵,但行动迟缓。魏连克韩五城,又围困了韩国的都城,齐国才出兵。齐宣王以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直取魏都大梁。魏将庞涓听到齐军“直走大梁”的消息后立即率军离开韩国回大梁,到大梁时齐军已经撤兵西去。 孙膑对田忌说:“魏等三晋之兵素来凶悍勇猛而轻视齐军,齐兵号称怯战。善于指挥的人要因循敌人的错误认识而以利引导其犯更大的错误,因其错误而战胜敌人。”又说,“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军,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孙膑的战略方法是因循魏军认为齐兵怯战的认识,做出齐兵害怕魏兵而大量逃亡的假象,向魏军“示怯”,引导“趣利”的魏军追击“齐军”,从而分化魏军,最后把“百里而趣利”的魏军消灭。 庞涓追齐军到魏国东境后,大喜,说:“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庞涓果中孙膑的“示怯”之计,“乃弃其步兵,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追到齐国马陵时,庞军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齐军万弩射死,魏太子申被俘,齐军大胜。 孙膑因此名显天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天下流传。 齐军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为孙膑的战略部署既建立在对魏军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又符合兵法。而庞涓之所以失败,是他不了解齐军,他自以为“我固知齐军怯”就是一个大错误,在这个错误认识下所采取的行动都是错误的,不然,魏军不会如此惨败。 只有认真学习兵法,做到“知道”,结合实战,掌握战争规律,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法,才能争取到战争的胜利。(吴名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