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一年,三百六十天。每过十五天,有个节气。一年中总共二十四个节气。春季的六个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季的六个是: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季的六个是:秋处白秋寒霜降;冬季的六个是: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的龙头老大是立春;节气的小弟是大寒。阴历新年,后称春节,论节是年中之最大者,或称之为“过大年”。二十四节气中之冬至,是隆冬中之大节气,民间称之为“过小年”。二零一一,岁在辛卯。辛卯冬至,在十一月二十八,阳历是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农历节气,向极看重。放到民间,对诸如此类地过冬至,更是无以复加。 老潍城有“冬至当日回”、“冬至一阳生”与“冬至日长一线”的谚语。只缘,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365天多一点。从冬至当日起,日头开始直射北回归线,白昼始长,这样一直持续到夏至前一天。从夏至始,日头又开始直射南回归线,白昼始短,这样一直短到冬至前一日。表面看来,冬至似乎是冬之极,究其实,冬至却实在是春之始。为此,把“冬至”说成是实际意义上的“立春”,也许更恰当。可见,古人把冬至看成是除了过年之外的冬令大节,实在不过分。晚清道光年间,潍县翰林王之翰有《九九消寒歌》云:“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自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 基于这种冬至春始的隆冬节气,所以一到冬至,家家有祭,这便是冬至祭祖的渊源。凡读过鲁迅小说《祝福》的,可以此大致领略冬至祭祖的盛大场景与敬畏氛围:“鲁镇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冬至祭祖的民间食俗,是供奉水饺,潍城叫扁食。冬至祭祖供扁食与冬至过节吃扁食,与古代名医张仲景治病救人甚有关系。冬至是阴之至,阳之始。此后尚有小寒大寒与数九寒天,接踵而至。以之,从冬至始,人们注意保暖,平添食温,成为系心命题。而据说,“冬至吃扁食”和“暖耳朵”相重合。“饺儿”谐音“胶耳”。冬至吃扁食,可以加护耳朵,以免冻坏。却也不知,此正为了纪念神医张仲景而设。 原来,东汉末季,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神医张仲景当时在长沙做官,时在冬日,发现乡亲父老患了一种耳病。一向主张“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张仲景救人心切,让徒儿们搭棚,架锅,熬药。在冬至那天,当街舍药。所舍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即把羊肉、辣椒等暖性物与一些祛寒药材放在一锅煮,煮好切碎当馅儿,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食物,煮熟分给病人服食。每人分到“娇耳”两只,药汤一碗。病人吃过,浑身发热,血流通畅,两耳变暖。过后不久,耳病患者全都好了。由此,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世代流传,实则开了冬至吃水饺即扁食的先河,千古不绝。 直到如今,在鲁西及河南一带,民间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流传。在老潍县民间,也流行着“冬至扁食夏至汤,吃了不必开药方”的口头禅。(陈正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