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成果发布暨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发布会。 会上,发布了在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中新发现的一部秦以前的古代史书,命名为《系年》。全书为一篇,共有138支竹简,字迹清晰,保存良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全篇共分为23章,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事件不见于传世文献,或对《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有重大的订正作用。特别是关于战国前期历史的各章,填补了古史的空白,十分珍贵,将对古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推动先秦历史研究 《系年》可以看做是一部记载周代历史的断代史,以其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等引起了先秦史、简帛学等学科学者的关注,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将对先秦史、史学史等领域产生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系年》的发现是近现代以来前所未有对古代史书的一项发现。《系年》中篇幅最大的部分是第5—19章,内容为春秋时期;第20—23章,主体为战国早期的内容,下限为战国中期楚肃王时期。书中记述了周朝的建立,晋、郑、楚、秦等国的兴起。该书的目的是讲述当时列国形势的由来与发展。书中记载的内容补充和纠正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可以解决历史学、经学长期讨论的一些疑问,如书中记载秦人起源于东方,因反周而流放到今甘肃大堡子等地,与考古发现吻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指出,清华简提供的材料填补了先秦史的空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凤瀚指出,《系年》记载了诸多周代重大问题,如周代设立“三监”、“共和执政”的确切含义、周平王东迁、秦人的源流等。 文献性质仍是未知数 《系年》是自西晋发现《竹书纪年》1700多年之后发现的秦代以前的完整史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在今河南省汲县的一座战国墓中出土了一部由魏国人撰写的通史《纪年》(又名《竹书纪年》)。但是,该书早已散佚,只有零碎佚文收入辑本。由《系年》记载的史事看,约作于楚肃王时代(前380—前370),成书时间早于《纪年》。 对于该篇的文献性质,学者存在猜测和争议,目前尚无定论。定名为“系年”也是暂名。宋镇豪认为,《系年》是楚国史官所作具有纪年大事意义的史书。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认为,中国上古时期主要有两种纪年形式的史书,一种是单国的历史编年;一种是多个国家综合、比较的编年体,《系年》属于后者。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胡平生认为,《系年》可能是一部相关史料的摘抄本,可能是楚国史官从周王室史官或从其他有纪年记录的史官记录中将有关楚国或者楚、晋关系的材料整理、编纂而成的,并非独立成篇的古书。 清华简整理按部就班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收入了《系年》的图版、释文和注释,它的出版为学者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学者们认为,对《系年》的讨论刚刚开始,在文字学、文献学、史学史等方面都有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李学勤指出,对《系年》的整理、考释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其与传世文献结合,与考古材料特别是金文的结合研究,需要学者们深入讨论。 会上,一些学者指出,将《系年》的文字与先前出土的金文等文字加以参照,有助于破解一些长期存在的疑难文字,纠正过去释读中出现的问题。另外,《系年》中的一些释字也需要进一步商榷和思考。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徐在国也表示,以《系年》为代表的清华简提供了新材料,过去可能将金文等一些字释错了,需要加以纠正。 据悉,全部清华简预计出15册,大体上每年一册。(张春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