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专家在贵州 在历史中收获心灵感悟
发表时间:2011-12-23   来源:贵州日报

   “当前,历史类文章颇受欢迎,《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等书籍热销。不少史书,正史全是文言文,读下来甚是枯燥乏味。但那些畅销书采取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力图使历史专题大众化。正是基于这样的写作方式,再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流畅的文字,使它们读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在看史籍,而更像是在欣赏一部优美的小说,历史的独特魅力往往就在于此。”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以《努力开创全国文史研究馆工作新局面》为题,对本次培训班的宗旨和当前文史研究馆的工作定位进行了点题。

  也正因为把文史研究放低于现实生活、贴近于大众,使这次全国文史研究馆馆长培训班的讲座显得异常热烈,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参事室、文史研究馆负责人聆听,还有贵州的许多高校师生、文化工作者慕名而来,专心笔记,从中收获心灵感悟和智慧浸润。

  12月15日清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作家王蒙走上花溪国宾馆会议厅的讲台,以《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问题》为题,为全国各地文史研究馆领导和专家学者授课。

  王蒙侃侃而谈。他说,比较起来,中国人喜欢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重视世界的概括性、统一性、一体性,注意事物之间相连、相通的一面。可简称为“泛通论”或“泛道论”。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决定一切)。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之处是:救世救人、仁心仁术。

  王蒙认为,传统文化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命力不完全取决于进没进入“非遗”名录,首先还是其本身能给人们带来知识、愉悦、想象,带来一种精神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王蒙认为贵州的文学非常发达。他说贵州作家何士光是他很好的朋友,苗族作家石邦定的作品《公路从门前过》,就是他给推到北京去的,后来还获得过大奖。还有李发模、李宽定等数位都是在文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贵州的《山花》杂志在全国纯文学领域很有影响力,刊载的文章有特色,特别是写多民族山区农村的生活,写得非常好。

  王蒙4次来贵州,仅仅在贵阳花溪、黔西南贞丰、安顺黄果树逗留了一下,时间都不长,对贵州了解不深入,但他却一开口就提到“多彩贵州”几个字。2007年,王蒙在北京看过《多彩贵州风》,感觉非常好。王蒙说,文化最忌讳单一化,丰富多彩有利于从不同民族文化当中得到启发。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文化也不是绝对单一的,从古代开始就有很多外来的东西。文化本身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一个互相交流影响,互相碰撞汲取的过程。他说,贵州的民族成分丰富多元,这是贵州文化的优势。

  任方宁说,贵州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贵州省文史馆阵容强大,馆员和特聘研究员们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省级重要学术期刊《贵州文史丛刊》质量高,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希望贵州文史馆在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希望贵州发展得更好更快。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