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岁的天一阁新在哪里?
发表时间:2012-01-19   来源:光明日报

  这些系统的实施,能实现对异常保存环境的及时预警,实现文物陈列环境与大气环境形成动态对比,及时发现陈列环境变化对古籍的影响。有了科技周密的保护,天一阁内凝聚历代先贤圣哲智慧的古籍已不再遥不可及,更多的人可以前来一品典籍之香。

  让书楼之秘不秘

  在天一阁445年的历史中,有无数人发出过“登楼难”的长叹。这楼指的便是“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当年范钦藏书处,占地约500平方米,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是天一阁的重中之重。

  为何“登楼难”?是因为范钦在建书楼之初就清醒地意识到,“藏久尤难”。于是为范氏家族立下严格的家规,例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绝不准外人登楼看书,也不准范氏家族中人随便开门入阁。阁门的钥匙和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开保管,开阁门必得一致同意,每房都有一票否决权……直到1673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登楼第一人。回望历史,正因为这些规矩的存在,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但“登楼难”客观上也造成了天一阁的藏书难以为外人所知所用。

  今天,文物保护依然放在首要位置,不过,借助现代科技,“虚拟登楼”将帮助参观者轻松一探书楼究竟。天一阁北书库旁边,专辟有一间虚拟登楼处,采用数字化的虚拟技术,把宝书楼二楼实地场景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游客可以通过方向杆加以操控,在虚拟的场景中进行360度全方位漫游,可以从各个方位自由观看,也可以详细考察某个虚拟室内空间,通过虚拟漫游获得相关的信息。

  让碑帖之妙更妙

  晋永和九年(353年)春,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友人雅集时挥笔写下了《兰亭序》,此帖变化多端,神韵朗然,千百年来博得“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史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极为珍爱,组织冯承素等多位书法家临摹,选择最佳者收入内府。王羲之的原帖则由唐太宗亲自保存,爱不释手,相传最后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

  由于真迹永绝于世,长期以来,人们将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摹《兰亭序》视为下真迹一等的最佳摹本。《兰亭序》的其他传本也极多,有学者统计不下千种。

  四明文脉,情系禊帖。在四明所存诸多《兰亭序》传本中,尤以天一阁所藏神龙兰亭石刻为最。此碑被学术界公认为存世神龙《兰亭序》传本之冠,现为国宝级文物。天一阁藏神龙兰亭石刻为明代书法家丰坊委托他人据冯承素等人所摹原本勒石而成。

  天一阁新近对外开放的四明兰亭专题陈列,展出了宁波历代书法名家摹写兰亭和甬上收藏的部分兰亭藏帖。这些作品,除了单刻《兰亭序》,还包括丛帖中的《兰亭序》,其中有朴园藏帖之独孤本兰亭,乃是其原石未烧之前所刻,比较罕见。有清嘉道时著名的碑帖收藏家徐渭仁所刻的旧藏兰亭,以及清代著名的兰亭收藏家吴云二百兰亭斋所刻的兰亭等。如此众多的兰亭本子,汇成了兰亭文化的蔚为大观。该陈列也是天一阁提升改造后首个对外开放的陈列。

  让园林之美更美

  作为文物古建类博物馆,如何实现自我提升和突破?这是近年来困扰天一阁发展的问题之一。宁波市有关部门在实施改造提升过程中达成共识:天一阁的历史建筑本身就是文物,所以从园区的环境到建筑到室内再到文物,一同视为展示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天一阁在改造提升工程中,以不改变建筑园林风貌、保持其原真性为原则,以实现建立天一阁博物院、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

  天一阁重视对古典建筑园林的保护,坚持“修旧如旧,梳理保护”的原则,在保持天一阁建筑园林艺术的原真性和整体性的同时,重视对园林的充实和发展。通过叠山、理水和植物的调整配置,丰富空间层次,通过堆叠小品,丰富园林景观,达到“意有所宗,景有所依”。如天一阁宝书楼前的“九狮一象”和阁后“五狮献剑”假山为中国园林经典制作,采取保护梳理养护的方法;“五狮献剑”前花坛则是根据历史记载恢复牡丹、代代橘、杜鹃等的种植。为了达到意境和谐、过渡自然效果,堆垒小品,配种南天竺、地龙柏、万年青等,不仅增强观赏性,而且寓意祖国江山风景如画,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藏书文化代代相传。

  天一阁在建筑园林环境氛围的营造上,坚持一致性和协调性原则,即保持与天一阁藏书文化内涵相一致,与天一阁传统园林文脉相一致,陈列内容、形式与传统建筑园景相协调。从而让人们从“面”到“线”到“点”,对天一阁这个“大文物”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认识,方便人们在这个445岁的图书馆中,聆听历史的回音。(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 顾 玮 贺宇红)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