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雅藏 古籍善本
发表时间:2011-11-14   来源:海南日报

  清代古籍小有声誉

  目前市场上宋元刻本已十分罕见,明清刻本及以后的石印本等渐渐占据主体地位。其中,清代刻书中若论刻功之精美、装潢之考究首推内府刊本,其所用开化纸、太史连纸两种纸张更是以柔润的纸质、亮丽的色彩及特有的时代性为各界藏家所珍爱。

  清代发行的古籍,包括石印本、通行本、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种类众多,各有特色。

  传统意义上收藏的善本古籍基本上具备刊刻精美、流传较少、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高等几个方面。除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通行本”据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当属于善本求之难得,退而求其次之选。清代中期以后很多藏书家,将私藏的宋元秘本翻刻成书,这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重要,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风貌,属于“通行本”中的精品,目前市场价格大约两三百元一册,价格适中,很有收藏潜力。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逐渐向中国传播,在上海土内湾一带,使用德国海德堡的石印技术,为上海点石斋等书肆用来印刷《康熙字典》、《点石斋画报》、《芥子园画谱》等,颇具艺术价值。晚清的石印书由于产量大,且历来为藏书家所不取,至今价格仍然很低,不过二三十元一册,但由于这种石印技术今日也基本废弃,此类书籍还有升值空间,初入藏界的书友,不妨由此入手。

  洋务运动兴起之后,各地翻译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也是古籍中的新门类。这类书籍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百年以来,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两三百元左右。

  古籍善本以稀为贵

  与书画相比,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古籍善本的收藏具有特殊性。古籍善本是不可以挂在墙上欣赏、拿在手上把玩的。在艺术市场,书画的买家大多以经营为主,而古籍善本的买家群体是以藏家为主。古籍善本的藏家,不但需要喜欢古籍,还要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没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功底,读通都不可能,更不用说读懂或者钻研它的版本了。

  对于正兴起的“国学热”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古籍善本也是最主要、最忠实的承载者。

  古籍善本造假的技术要求很高,成本不菲。如果想要仿制一本明清刻本,首先要开一个工场,再请一批工人。一个工人一天能刻几十个字,这样刻上两三年,才能制作出一本。且不说其成本远远高于拍卖价格,仿冒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素质,不然连看都看不懂,就无从造假。所以市场上赝品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初涉者来说好上手,不容易买到假货。此外,古籍收藏相对冷门,玩的人、懂的人都比较少,“捡到宝”的机会就会比较多。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古籍善本的价值一直是只升不降。

  古籍善本是绝对的“物以稀为贵”。十几年前年买的古籍,只要不是假货,目前价格至少翻了五六倍,甚至升值10倍以上。以前很普通的古籍善本50元一册,现在1万元一册,成了藏市真正的“蓝筹股”。

  此外,名人书札、信札也受到藏家的青睐,其既有收藏价值,又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成为古籍善本板块新的增长点。

  善本收藏学问

  古籍善本的保存是收藏中的一门学问,尤其南方天气潮湿,纸张很容易发霉、长虫。

  收藏,并非一定要藏起来。收藏古籍善本,藏家要定期翻翻书,让纸张也“透一下气”。特别潮湿的日子,尽量避免打开书柜,古代的纸张一般都是用竹纸或绵纸,并有石灰水打纸浆,造出来的纸吸水性强,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同时,每年要“晒书”两次。天气干燥,吹西北风时,要打开柜子,让空气流通一下。秋天和冬天最好把古籍善本拿出来“晒”。但不能在烈日下暴晒,而是放在室内通风之处“晒”。

  还要增加书的“体味”。在古籍善本附近放芸香草、烟叶、花椒包等,可以起驱虫的作用,同时也使书的“体味”更浓———书香。但千万不可放樟脑丸。樟脑丸短期具有防虫的作用,但长期则会使纸张的酸性增加,把纸张变得更脆、发黄,是对纸张的破坏。(文\特约撰稿 彭浦  图片由彭浦提供)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刘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