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资料图片 考古学家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考古现场向实习的学生讲解。杨雪梅摄 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石器时代。这也是安特生发现仰韶遗址时感慨万端的原因。他以欧洲著名的丹麦遗址为例,“长为100至300公尺,其广50至150公尺,厚1至3公尺”,而仰韶南北为960公尺,东西480公尺,灰土层厚1至5公尺不等。“则可知在石器古人时代其地当为一大村落无疑矣。” 仰韶村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彩陶,使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在当时考古很少的中国,由于没有其它的参照,安特生认为这些彩陶不可能是中国本土的,反倒与西方的安诺遗址的彩陶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简单的推理,安特生提出“文化西来说”。这一学说被西方广泛认同。 他的西来说刺激了中国考古学家开展更多的考古工作,寻找仰韶文化的来源与去向。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处单纯的仰韶文化遗址,这也是后来的“西阴文化”,那里出土陶器上的“西阴纹”后来在其它仰韶文化的地域也出现过。 1931年,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梁思永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它的下层是以红陶和少量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层是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上层是以灰陶和绳纹陶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因为在安阳小屯最先确定,又称小屯文化。这个三叠层证明不同文化的连续性,有力地驳斥了西来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说,“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可以说一直伴随着对仰韶文化的不断认识。从20年代的仰韶文化西来说,到后来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东西二元对立说,再到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仰韶龙山一元发展说,发展为现在的多元说,应该说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发现了李家村等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70年代在华北地区,磁山裴李岗和老官台文化等前仰韶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和连续发展性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中国史前文化的总体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史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从国内某一个中心向外传播的。各地的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们或多或少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的一元论终于被多元论所取代。”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在漫长的史前时期,没有哪一个地区始终占据领先地位。东北的红山、江浙的良渚都曾达到相当的高度,黄河中游的核心地位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只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才突现出来,并最终奠定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而这与它长期处于各文化区的中间地带有很大关系。 现在我们更多地讲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向心性、连续发展性、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这是几代考古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等基本问题依然还在探索中。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构建国际化儒学研究交流平台
已是最后一篇
-
构建国际化儒学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