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节操包含气节和操守两方面内容,表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品质。在中国古代社会,节操是坚持正义、英勇不屈、洁身自好、品行端正的代名词,是志士仁人终身追求和努力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伦理范畴之一。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节操涉及仁、义、忠、信、廉、耻等诸多道德内容。首先是节操与仁义的关系。儒家仁义要求身正、利他,率先施惠,还要自律修己,存心养性,使人们具有“君子”的理想人格,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刚毅进取、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备这一优秀品格要通过修身来实现,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内圣外王,由内在的道德修养转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事功及作用。而具有节操观念的人能为国献身,为民谋利,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不具有“仁”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因此“仁”是节操观的核心与前提。其次是节操与信义的关系。信是对某种信念、原则和语言出自内心的忠诚,“诚者天之道,诚者人之道”(《中庸》),诚信要求人们忠实于自己的本性和存在,使言行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相符合,具体就是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恪尽职守,保持名节;上敬父母,下做表率,诚信交往,遵纪守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具有节操观的志士仁人正是诚信做人、鞠躬尽瘁的典范。第三是节操与忠义的关系。孔子和孟子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实现“仁”牺牲个人生命以维护理想中的道德原则为忠,忠从最初的诚信、恭敬逐渐演变成事君以忠,即为了国家的统一而忠君,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谏君,先国后家,为国牺牲。而节操讲究的是气节和操守,前者是在个人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时,临危不惧,舍己尽忠,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后者则是忠于职守,敢于负责,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这就是节操与忠义之间的关系。“成仁”与“取义”要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太平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动乱时保国安民,奋勇抗敌。第四是节操与廉耻的关系。所谓廉耻包括廉洁和知耻两方面的内容。廉洁一般指不贪财货,洁身自好,晏子曰:“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黄宗羲曰:“官之廉即其不取于民者是也。”(《明儒学案》卷34)廉洁成为衡量官吏的道德标准。廉洁的关键是知耻,即有羞耻之心,能闻过自愧。有关耻感的文化起于殷周,经儒家学派发扬光大后逐渐深入社会各级层,成为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和人们行为选择及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如孔子主张“行己有耻”(《论语·子路》),管子认为礼、义、廉、耻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四个关键因素。而具有节操观念的人必然廉洁自守,知耻而改过,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节操观念作为具有仁义、信义、忠勇、廉耻内涵的传统伦理范畴,自秦汉形成后就贯穿古今,成为志士仁人遵守的道德规范。在气节方面,有西汉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他忠贞不屈,誓死不降,豪言道:“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史记·苏建传附苏武传》)匈奴无奈,将其放逐到漠北牧羊,前后长达十几年,企图以此消磨其意志。但苏武手持汉节,毫不动摇,终于迫使匈奴将其放回。唐代颜真卿在安史叛军攻陷河朔后,独立支撑平原郡,为唐军日后收复打下了基础。安史乱后,藩镇割据,颜真卿在朝内忠贞耿介,努力维持,被权奸排斥,派去宣慰叛藩李希烈,面对威胁利诱,他大义凛然道“吾守吾节,死而后已”(《旧唐书·颜真卿传》),终被杀害。文天祥在元军南下、宋廷崩溃时,奋然而起,召集义兵抗元,在寡不敌众被俘后,或绝食抗争,或唇枪舌战,始终不屈。元人将他长期关押,迫其归降,他则作《正气歌》以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清末女侠秋瑾立志推翻腐朽的满清政权,她习文练武,壮怀激烈,组织光复军,准备武装起义。由于会党泄密,秋瑾不幸被捕,面对屠刀,她誓死不屈,英勇就义,实现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誓言,被孙中山誉为“巾帼英雄”。在操守方面,东汉杨震奉公廉明,道德高尚,部下夜送黄金,声称夜晚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其人愧疚而去。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任淳安知县时,生活简朴,粗食布袍,令老仆种菜自给,薪俸外丝毫不侵。以大臣死于任上,竟然仅存俸银十余两,旧袍数件,观者泪下,捐金殓葬。清初于成龙任广西罗城知县,自奉甚俭,日唯以粗食蔬菜自给,升任两江总督后,每日布衣青菜,荒年屑糠杂米为粥;去世唯绨袍一袭,粗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百姓罢市聚哭,每家绘成龙像祀之。康熙帝为此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人。 节操观作为传统伦理范畴,虽然是形成于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意识,但其合理的精神内核仍然存在,其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思想等在当今社会中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统治黑暗或民族危亡时,坚持气节就能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抗击外来侵略,保家卫国,不向黑暗腐朽势力屈服。当和平稳定时期,具有良好的操守就能较好地贯彻政策和法规,治理好所在的地方和部门,协调政府和民众的关系。节操观因而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思想意识。由于节操观念能贯穿古今,跨越时空,不受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影响,因此经过舆论宣传和制度化、规范化之后,必能促使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敬岗爱业、为国为民成为社会普遍风尚,从而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李绍强)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化发展的“变”与“常”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发展的“变”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