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办博物馆群落 ——访深圳市收藏协会秘书长韩昌晟 据了解,深圳现有的专业收藏者不下万人,而且藏品丰富、品位高端。收藏群体也不仅限于知识精英层,而是扩展到了各阶层、各年龄层,民间收藏家建馆也屡见不鲜。但民办博物馆面临种种困境,如何得到长远发展?记者于近日采访了深圳市收藏协会秘书长韩昌晟。 倾力收藏 藏家成“强弩之末” 记者:深圳的民间收藏很活跃,收藏家办馆的热情也很高涨,你认为民办博物馆怎样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韩昌晟:民间收藏家从事收藏除了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他们把有限的经济实力投入到购买藏品上,到后来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尤其是那些买了文物的收藏家,很难有经济实力再建馆养馆,除非有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做经济后盾。 目前深圳有10余家注册的民办博物馆,但已经有两家因为承担不了租金、缺少馆舍而关闭了。如果任由民办博物馆自然发展、纯粹民营,前景并不乐观。博物馆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公办民助或者民办公助的方式,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民间拥有无可比拟的 藏品资源 记者: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相比,有哪些优势? 韩昌晟:民间收藏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很多收藏专家,藏品也很丰富。深圳不能与河南、陕西、山西等文物大省比,那些文物大省自然资源丰富,本地出土的文物已经很多,不需要再另外购买。而深圳地下文物资源相对较少,藏品通常需要通过调拨、购买或捐赠的方式才能得以丰富。深圳博物馆虽有财政专款购买馆藏文物,但程序非常繁多,添置馆藏过程非常复杂。 博物馆的吸引力并不在于馆舍是否富丽堂皇,而主要是馆藏文物的级别和多寡。政府建馆容易,但要把藏品丰富起来比较难,而民办博物馆则汇聚了广博的文物资源。 在藏品收购方面,民间信息非常灵通,而且收藏家出手快。据我了解,广东省考古人员加起来不到100人。而民间有广泛的渠道,可以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藏品。但民间很多大收藏家还不敢露头,怕藏品被没收。我认为,善意的所有应该受到保护。如果收藏家都把藏品窝在手中,不敢见天日,很多文物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就难以发挥很好的社会效益。民间收藏家建馆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给业内提供交流的平台,还间接防止了文物外流。 利用闲置房产打造 博物馆群落 记者:民办博物馆面临种种生存困境,如何破解? 韩昌晟:2010年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其中在第4条中写道:“各地可利用在布局结构调整后闲置的房产,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我觉得这一条很符合深圳的实际情况。 政府支持民办博物馆,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尝试。比如,成都市政府2003年为建川博物馆首期批地500亩,2004年提供5000万元资金支持,去年又增批二期建设用地700亩。但深圳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人均土地面积只有西安和成都的1/9,所以批地建馆非常难。而且批地建馆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博物馆利用批地作“他用”。 民办博物馆审批有多种条件,首先要有馆舍,馆藏品要陈列,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都要到位。因此,针对民办博物馆建馆难、养馆难、政府扶持难的突出问题,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下,我认为,深圳可利用政府机构改革空置出来的旧办公楼,集中设置民办博物馆群落。例如有的机关已经搬到市民中心,办公大楼空置很多,设施齐全,甚至恒温恒湿,软件硬件条件都非常好,可以用10层设置20个博物馆,为民间收藏家提供馆舍。藏品由文物局、文管办、考古所专家统一鉴定评估,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民办博物馆的素质,还便于政府监管,解决民办博物馆馆藏自我评定藏品等级的问题,以及建馆难、养馆难、综合利用难、评审难、后续管理难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投入不大,效果却立竿见影,既便于参观,又能树立城市品牌文化形象。 “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把民办博物馆大楼竖起来了,20家博物馆有了,那30家、40家也就慢慢都有了。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长征申遗 意识形态不是问题
已是最后一篇
-
长征申遗 意识形态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