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社会资本:文物修复 筹钱渠道宽了
发表时间:2012-03-23   来源:人民日报

引入社会资本,上海博物馆藏品“交龙纹鑑”修复提速

修复交龙纹鑑,需要拼接89块青铜残片。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物浩如烟海,但在岁月流转中,能保持完整且精美者数量有限。历史遗珠有待我们拂去蒙尘,修复原貌。然而,文物修复数量大,难度高,修复工作不以成本和收益计,单靠政府财政,难免有独木难支的无奈。

  上海博物馆在对交龙纹鑑进行修复中,首次尝试引入社会资本,效果立现:购买先进设备,修复速度加快,16年的期待将于今年完成。上博的尝试,或许可以为那些备受资金困扰的博物馆带来发展新思路。

  技术难题无法解决,16年修复时断时续

  上海博物馆20日宣布,青铜器交龙纹鑑有望于今年年底完成修复,在上海博物馆60周年馆庆之年以完整面貌呈现——这将是上博引入社会资本助力文物修复的首个成果。

  上博馆长陈燮君介绍,青铜鑑出现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多用于储水、储冰或洗澡。20世纪90年代,上博原馆长马承源从香港购回此件青铜鑑,因为没发现铭文,上博专家们便以其独特的交龙纹纹饰加以命名。交龙纹鑑入藏上博已有16年。16年间,修复工作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展开。

  上博青铜器修复组组长张光敏1996年即接手交龙纹鑑的修复工作,他介绍,该器物疑似盗墓者从山西盗得,之后辗转流入香港市场。其形制之大,器壁之薄,破碎之严重,缺损面积之大,是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修复难度最高的一件:“修复这件青铜鑑的工作包含了青铜修复技术的全过程,这是很少见的。而且,因为它很薄,要把平均厚度仅1.5毫米的89片青铜器残片拼接完整,最薄处才1毫米,因此每一步工作都很有挑战。”

  “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困难,就宁可搁置起来,等考虑成熟了再继续修复,绝不敢冒冒失失去拿文物做试验品。”张光敏强调。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