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像 资料照片 古往今来,多有宏伟壮美的建筑辉耀于世。人们建起各式各样的屋室楼阁居住其间,造出千姿百态的亭台水榭醉心赏玩,建筑,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建筑本身固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人如何对待建筑,则更体现了其心智胸怀的高下之分。史籍里有这么两个真实的故事,或可给今人一些启示。 巧劝晋献文子:事功比建筑更重要 晋献文子名赵武,谥号文(一作献文),史称赵文子或晋献文子。他是赵朔与赵庄姬之子,也就是“赵氏孤儿”中的那位孤儿之原型。他执政晋国之时,主动减轻诸侯盟国对晋国的纳贡,与各诸侯国和睦相处。公元前546年,赵武代表晋国与楚国实现和平,中原各国之间的战事基本结束。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可人们对“孤儿”赵武后来的命运却大多不甚了了。好在《礼记·檀弓下》中的《晋献文子成室》一文还可以让我们窥见赵武言行之一斑。 事情是这样的:晋献文子主持修建的一座宫殿落成了,晋国各位大臣、贵族都出席落成典礼以示祝贺。参加典礼的人中有一位“张老”,他发表祝词:“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为,这宫殿真高大呀,真华美呀!大王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您也将在这里居丧哭灵,您还将在这里与祖先聚会(暗指死后的牌位也将被放在这里)。 这话里面虽有赞美,但更多的恐怕是讽谏。放在一般人的身上,恐怕是要发怒的——在人家喜庆的典礼上讲哭灵、放牌位之类的事多不吉利。但赵武没有发怒,而且接着说了一段话,他说:“我赵武果真能够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灵,在这里与祖先聚会,这也就算无灾无难,可以问心无愧地见九泉之下的祖宗了。”说完,向北方磕头祈祷。 对于这段对话,《礼记》说“君子谓之善颂善祷”,意思是说“张老”在典礼上发表的祝词很好,很别致,晋献文子的祈祷词也意味深长,两个人都很有水平。 为什么说这段对话“善颂善祷”?就是因为这段对话里面充满智慧。晋献文子修建的宫殿美轮美奂,堪称晋国的“地标”式建筑。可是,再美轮美奂的建筑也是为人服务的,若不借此提点建筑的主人几句,而只谈建筑之美,岂不太逼仄了? 在《晋献文子成室》中,“张老”在赞美完晋献文子的宫殿“美轮美奂”之后,立马将目光从建筑转向了人事、人生——“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就是告诉晋献文子,您将在这所宫殿里做的事远比这所宫殿本身重要。晋献文子立即就明白了“张老”的用意,把他的祝词稍加改动就变成自己的祈祷词:“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这等于是在宣誓表决心:我愿意在这个宫殿里恪尽职守,以无愧于祖先。 读这样的对话就像看两位高手对弈一样,表面上看似平平常常,实则潜流涌动,一来一往,皆有深意,暗藏机锋,说其“善颂善祷”真的一点也不过分。 苏轼的苦心:比“凌虚台”更久远的…… 一千五百多年之后,历史进入了北宋。这一年(公元1065年),陕西凤翔知府陈希亮(字公弼)修建了一座楼台,取名“凌虚台”。楼台建好之后,陈希亮让时任“签书凤翔府判官”即知府助理的苏轼写篇文章,以作纪念。苏轼挥笔写下了有名的散文《凌虚台记》。 苏轼在文章中先简单地叙述了凌虚台的修建经过:陈希亮拄着拐杖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重重叠叠的样子像有人在墙外行走且能看见那人发髻的形状。于是,陈希亮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形的池子,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人们到了高台之上,都恍恍惚惚,以为台子不是人工的,而是山体天然冒出来的。陈希亮遂将此台命名为“凌虚台”,并要求苏轼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苏轼接着笔锋一转,针对此事进行了议论: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无法预料的。建凌虚台的地方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常有狐狸和毒蛇出没。在那个时候,谁会想到有朝一日会在这里建凌虚台呢?既然如此,那么日后这凌虚台会不会再变成荒滩野地呢?实在不能预料。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苏轼还举了历史上的例子。他说,凌虚台的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修建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南面是汉武帝修建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北面是隋朝的仁寿宫和唐朝的九成宫。这些著名的宫殿,当年多么奇丽、雄伟,然而,到了现在,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了。与这些宫殿相比,凌虚台又算得了什么呢?坚固的宫殿建筑尚且不能长久,何况忽来忽往的人事得失?想靠修一个高台之类的建筑就自夸,那实在是错了。人世间如果确实有值得追求的东西,那也绝对不会是一座高台呀。 苏轼就把这样一篇文章交给了他的上司陈希亮。 与“张老”对晋献文子委婉的“善祝”相比,苏轼对顶头上司简直就是明显的讥讽和教育了。 需要说明的是,陈希亮和苏轼是同乡,年龄比苏轼大很多,算是苏轼的父辈,他平日对苏轼要求很严,意气风发的苏轼对其亦心怀不满(当时苏轼仅28岁。年长之后,苏轼又特意为陈希亮写过《陈公弼传》一文,对陈希亮作了公正评价),因此特意写这样一篇文章来“纪念”陈希亮修建的凌虚台。 就文章而论,《凌虚台记》绝对是篇好文章——它从建筑的废兴成毁联系到人事万物,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就建筑而言,苏轼其实是用否定凌虚台的方式来纪念凌虚台,表达兴衰莫测、世事无常的人间至理。无论多么华美的建筑,它本身都不能永恒,但建筑落成与毁坏背后所蕴含的规律却是永恒的。艺术所要追求的就是化瞬间为永恒,通过面对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审美关照,来获得超越功利的心灵愉悦。 既现实又超越,这是中国古人看待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向度。儒家讲“心怀天下”,佛家讲“心包太虚”,这都是教人要拓宽心量,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得失,而要想到更远,从而破除贪念与执著,获得心灵的充实和自由。 从《晋献文子成室》到《凌虚台记》,隔了一千五百多年。今天,晋献文子那座美轮美奂的宫殿不见了踪影,凌虚台也已毁坏。但是,与建筑有关的两篇著名文章依然被人反复阅读玩味,文章所蕴藏的智慧,依然值得今人学习。 从苏轼写《凌虚台记》到现在,又过了快一千年。如今,全国各地美轮美奂的建筑不在少数,落成之际也举行典礼。可惜的是,典礼上没有了《晋献文子成室》那样充满智慧、劝诫与忧患意识的对话,建筑物的碑文亦没有《凌虚台记》那样气韵生动、思想深刻。 顺便说一句,陈希亮虽然对苏轼很严厉,但面对苏轼“不合时宜”的《凌虚台记》,他并没有动怒,而是让人把文章一字不改地刻在石碑上。这种雅量亦值得学习。如果说苏轼是在用文章阐释“不能因小得即‘夸世而自足’”的道理,那么陈希亮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诫后世:包容别人与自己不同的想法恰恰是成就自己君子风范的必要条件——“有容乃大”。(郑连根)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曹雪芹乃曹操后裔?!DNA鉴定祖籍乳山?!
已是最后一篇
-
曹雪芹乃曹操后裔?!DNA鉴定祖籍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