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像]京味儿文化之寻根与文明
发表时间:2013-11-19 来源:北京朝阳区文明办
分享到: 
4.55K

    寒冷的深夜,外面静静的,整个城市都睡了。

  捧读着几天前在地摊上淘来的尚利平所著的《北京杂拌儿》,我的思绪穿越了时空,它让我走过了腊七儿、腊八儿,直奔年下;它让我走进了老北京的民族风情画;它让我走进了老北京的胡同儿、四合院,走进了老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那感觉实在是好极了。

  假如让我给这本书定个位,我愿意称呼它为“导游”。它引导我走进了老北京的市井文化。它地道而浓浓的京味儿,再配上多姿多彩的市井文化,真是让我融入其中,流连忘返。

    要总结老北京人的特点,我个人认为,“礼多”是主要特点之一。如果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那北京就是礼仪邦中的礼仪之邦了。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这也许就是京味儿文化中精髓之所在吧!

  这北京人的“礼多人不怪”,是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地域特点的。北京独特的皇城文化和多元化的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京味儿文化之所在。汉族人的憨厚与朴实;满族人的细致与执著;蒙族人的豪爽与好客,被这座古城融合得天衣无缝,形成了一种包容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构成了京味儿文化精神之所在。

  近年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提出了一种寻根意识。我个人认为真是应该好好寻一寻、找一找了。那么,北京人的精神之根在哪里呢?我在这本书里隐隐约约能找到这方面的内容。像年下走亲访友的老理儿,像红事、白事都应该注意什么,像平民百姓的日常交往应该注重的礼节……要说老北京百姓日常生活中要讲的说道,那叫一个多。这本书里涉及了不少礼节的话题,读起来不但有趣,还或多或少有点教育意义。虽说都是些老理儿了,但对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好的内容,我们仍然要继承过来,再传承下去。

  随着城市的变迁,北京全面与国际大都市接轨,以前遍布京城的四合院如今成为珍惜物。胡同街巷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唱京戏,最后仅存的票友们躲在公园一隅,证明着京剧这一传统戏曲曾经的辉煌;会说北京方言的人越来越少,刻意的“儿”化音成了众多“新北京人”似懂非懂的谈资;红灯笼、中国结、对襟大褂让许多外国游客误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京味儿文化渐行渐远。

  提倡寻根,是因为有不少人已经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根了。我在公共汽车上就曾听到两个时髦女生的对话。一个说:“我们家婆婆说我不像话,我告诉她像话(画)就贴墙上了。”另一个则说:“我们家老人给我带孩子,什么都不懂,整个一个乡巴佬。”两位女生打扮入时,可两个人嘴里说出的话,和她们身上的漂亮时装极不配套,引得不少乘客纷纷议论。我想这样的场景,您或许也遇到过或听到过吧。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礼仪之邦。北京是文明古都,又是全中国的文化中心。讲文明是每一个北京人都应该做到的起码标准。而总有一些人把文明给忘了,这是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的。究竟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这种文明的缺失,党和政府早已经注意到了,从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到“讲文明、树新风”,近几年又开始提倡国学启蒙、经典诵读,这些都是另一层面上的寻根,传统文化上的寻根。

  就让我们从文学作品那浓浓的京腔京韵里,细细体味、了解我们民族真善美的市井文化和这座文明古城的京味儿文化,“寻文明之根,扬民族之魂”!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王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