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中国文明网发起“家乡梦·中国年”博文征集活动,邀请网友分享儿时新年的记忆以及对家乡变化的感受。参与方式:将博文链接发送至春节博文征集邮箱(1120602526@qq.com),中国文明网将及时展播网友精彩博文。 更多春节精彩活动请点击 小时候,年味很浓,浓浓的年味,一直浸泡在我的记忆里,时不时的泛起涟漪,有苦有涩,更有亲情和甜蜜,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记得快过年的时候,吸引我们的往往不是寒假的到来,而是被寒假包容的农历新年,因为我们有可能穿上新衣服,一定能吃上点好饭好菜,一定能走一些老亲戚,一定可以收到一点点压岁钱……这些,都是年味的原料哦。 不论家庭生活多么拮据,没有特殊情况,父母自己舍不得,但总是要为孩子做点新衣服的。新衣服很有特点,就是“大”一些,因为小孩长得快,这样可以多穿几年。没有那几个小伙伴笑话对方的衣服肥大,只要过年有新衣服,就是一种优越感,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当然,新衣服什么时候穿也有讲究,提前做好了只能放着,我们调皮,家长怕我们早穿弄坏了。等到了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感觉自己的精气神也来啦,快快乐乐的去各家拜年,“捎带着”显摆自己的新衣服。 过年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多”吃一些平时吃不到的饭菜。一般大年二十八的时候,条件好的家庭可以煮更多的肉和骨头,还有猪下货,条件差的只能煮点肉或骨头。这时候,家家飘肉香,再贪玩的孩子,也在自家的厨房外“刻意”的转来转去。几根被剔的相对“干净”的骨头,被啃的没一点肉丝,甚至还砸开,找点骨髓。骨头汤可以美美的喝上一碗,把馋虫冲回肚子里,多留一份记忆在舌尖。年夜饭也能见荤,走亲戚也能被让着多吃一些“山珍海味”,还有平时很少吃到的水饺和白面馒头!年味,就是这种简单的积累和沉淀。 母亲和奶奶这时候最忙碌了,要提前蒸馒头、摊煎饼、出豆腐……几乎能做够年后一直到正月十五的饭菜。生活紧张,馒头不会蒸太多,主要用来招待亲戚,所以要做的有面子,面是反复的揉,蒸出来的每一个馒头白白的、软软的、很光滑、还散发着浓浓的麦香,每年总是受到亲戚的称赞。从进入腊月二十开始,还要抽时间摊煎饼,这是主食,所以要提前用石磨把玉米研细、浸泡,甜煎饼我爱吃,发酵过的酸煎饼父亲爱吃,母亲就都做一些。这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仅仅是用石磨研磨,就累死人,推着石磨转圈枯燥乏味的印象,犹在眼前。那时候,我特爱蹲在母亲的身边,看母亲在鏊子上像变魔术一样,把一勺勺玉米糊变成薄薄的、香香的煎饼!出豆腐更是辛苦,挑豆子、浸泡、研磨、烧水、熬豆浆、点豆腐、压豆腐……每一关都马虎不得。中间会舀一些纯天然的豆腐脑,加点盐或糖,给我们解解馋。做出来的豆腐细腻、洁白、浓香,由于压得很结实,即便切的比较细薄,也不容易断裂。年味,就在忙忙碌碌中更加浓厚。 走亲戚小孩子都很积极的,穿新衣,被大人领着,到了一番寒暄,喝茶、叙家常,中间不免被夸奖,“长高了”“懂事了”“上几年级了”等等。如果恰好有年龄接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的,就更热闹了。好吃好喝的不说,最后临走前还有一点点压岁钱,不多,从几角到几元不等,不在多少,图个喜庆。尽管绝大部分回来以后被“上交”,但偶尔还会剩几个文具钱的。回来后没去的家人就要问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大姑二姑好不好,表哥表姐怎么样,吃的几个盘,什么菜等等,不絮叨,慢慢的回忆着说给家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过年的味道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天天盼过年的想法已经被真正的天天在过年的生活所代替。今天,当我们不能从吃和穿去体味年味的时候,不妨多从与家人的团聚、安康、幸福方面感受一下,也会有浓浓的年味的。 时光带走了很多,独有年味,在记忆的深处,芬芳散漫! 现在的年味,何尝不会变成若干年后我们记忆里更值得回味的呢?(山东省莱芜市第四中学 李斌才)>>>进入博客原文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家乡梦·中国年】体味家乡年 展望中国梦
已是最后一篇
-
【家乡梦·中国年】体味家乡年 展望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