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浴血奋战——档案中的抗战中国》观后感
看完《浴血奋战——档案中的抗战中国》,这些图片、照片、命令、信函、电报等,默然而无声无息的伫立在历史的角落,此刻,却释放出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凄厉而震撼人心的警醒和警示功效,让心口一次次的痛,让思维在那个悲壮的充满血泪的历史灾难中,难以自拔。
有一种语言叫无声,有一种伤害叫无形,《浴血奋战——档案中的抗战中国》就带来了这种无形却刺痛人心的历史记忆,它比那些声光电影的抗战画面,更有刺痛感,更有历史现场感,更能让我们的灵魂,穿越灾难,得到与时俱进的警醒、清醒与发展。
“抗日剧”中的华美画面,可能有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带有一定的夸张和虚拟成分。而这些来自历史深处的档案,未加雕琢,原汁原味,自然、真实呈现在世人面前,历史的声音就在昨天,历史见证人就在眼前,他们不说话,这种直逼人心的审视和阅读,才更有分量,更有沉重和窒息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南京大屠杀的照片,三十万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人的生命像草一样任人摆布,南京人陷入了巨大灾难,中国人的尊严生命,降低到了毋庸置疑的史前低劣程度。
灾难直逼视觉,冲击灵魂,它再次告诉了我们那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穿越灾难,在历史的伤口上徘徊逗留,这种无声的陈述,就是犀利的历史警报,就是紧迫的发展冲锋号。为了让国家和民族走出灾难,走向辉煌,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把灾难中得到的教训,转化为前行的力量。比如将战争中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舍我其谁、一身是胆等抗战精神,融化到当下的各项发展中去,把团结、创新、合作、奋斗,当做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主题,给社会,给单位,给自我,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和效能提升,为社会壮大添一把力。
再比如对战争的理解,我们宣传战争,铭记战争,绝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敞开心肺,放开胸怀,宽容包容,展望未来,不管当下的日本右翼分子怎样否认罪恶的侵略行径,我们的胸怀,始终是坦荡而真诚的,我们会忘记仇恨,记住历史;学会宽容,铭记教训,把这种爱,这种宽容,转化为一种人间的博爱,人类的博爱,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爱,这才是永恒的主题。
国际发展需要竞争,人类发展需要竞争,但这种竞争也是有爱的,也是一种“温情默默的利润”,是一种充满了感激和感恩的竞争,而不是像兽类一样,你死我活,血淋淋,无人道,这种爱的能量的提升,这种爱的意识的觉醒,才是我们当下最应该汲取的,也才是否认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分子等狭隘者,最应该借鉴和正视的神圣课题。(雷泓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