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寄语文明出游:你奔向世界 世界读懂中国
发表时间:2014-09-29   来源:中国文明网
图为云南映象 网友夏元鹏23 摄
    哲学家圣奥古斯丁:“世界就像一本书,不去旅行的人只读到了其中的一页。”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4年报告称,预计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今年将达1.16亿人次。国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奔向祖国各地和全球,探索世界的美妙与多姿。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之一。2014国庆长假前夕,中国文明网发起“带你文明游”网络活动后,不到一月时间内856万的阅读参与量,热情的网友在这里推荐旅游胜地、分享旅行“秘笈”、呼吁文明出游。 
    新加坡有一个特殊的名号“罚出来的文明”,在这里,乱丢纸屑、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极少存在。在地铁站,人们自觉排队,在十字路口没有闯红灯现象。整个市区道路交通发达,建筑房屋前卫,卫生设施齐全,城市绿树成荫,街道文明洁净。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让人自然而然的开始讲文明。身在文明国度,想不文明都难!
    十里不同音 百里不同俗
    文明游世界 网友支招送同胞

    “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了其中一页”被旅游爱好者奉为圭臬。富起来的中国人不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渴望与世界的脉搏同步,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是与世界最简单的共振方式。但中国有句老话“十里不同音 百里不同俗”,更何况是踏出国门。走出去容易,可如何走得更好,不被他人另眼相看,不被贴上“土豪”的标签却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除去世界通行的出行规则,如排队不加塞,博物馆照相不开闪光灯,车辆礼让行人等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有着巨大差异,尊重与遵守当地习惯,才是中国人在和而不同。
    每到一地之前查查当地人有哪些避讳,什么话是绝对不该问不能说的,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热心的网友在活动中纷纷晒出自己的出行秘笈:
    @厦门文明网: #带你文明游# 千年古刹南普陀寺将取消寺内所有的固定垃圾桶。所有的导游在向游客介绍南普陀寺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会向游客宣传南普陀寺的“三零”理念,即“零商业、零门槛、零污染”。所以,朋友们既心怀向佛的虔诚,又何惜举手之劳?
    @fatality:#带你文明游# 青海 藏区的酥油茶之类食品不太适合内地人肠胃,不能多吃。当地有待客的酥油茶空碗必重新添满的习俗,故建议始终保持碗内酥油茶三分之二满
    @道里工农恒盛 :#带你文明游# 在博物馆里参观时把包背在胸前,否则一个转身你的包可能就会蹭掉一件千年文物。博物馆里吃东西、喝水都会破坏展厅湿度,咱们可要保护文物。同人交谈,多说"请"、"谢谢",懂礼貌的人到哪都是万人迷。虽然你可能遇到了女神,但也不要总盯着人家看。
    @美人鱼#带你文明游#东营称"东方湿地之城",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东营湿地公园、龙悦湖旅游度假区等都是湿地游览好去处,在湿地观鸟的时候要注意,鸟类视觉敏锐,请避着颜色艳丽的衣帽,并保持安静,拍摄时应采用自然光,尽量不用闪关灯,以免让鸟类受到惊吓。 
    @WHHHY1314 #带你文明游#巴厘岛:到宗教场所要尊重别人的信仰习惯;当地政府机关处不要拍照,以免被扣留;在禁烟区吸烟,要被罚款;使用公厕后要主动抽水冲洗,否则将被认为是违法行为,一旦罪名成立,将被罚款。

 
只用眼睛和心去感受大海 网友ddfjwmdw摄

  网友道出旅游真谛

  行万里路乃知天地宽 看大世界做知礼中国人

    旅游的意义是什么?网友@卿子ZQ 认为“旅游增益个人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增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增益对风景古迹的感知、增益结伴参访者的联谊。人生短短数十寒暑,在有限的岁月里可以借旅游增长见闻,广结善缘,充实知识,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旅游时应该抱着寻师访道的心情,才不会“如入宝山,空手而回”之憾。”发现、体验平常不会认真关注的大自然的美好,让人更热爱生活,这是网友童蕾认为的旅游的最大意义。网友@醒福好远 犀利地指出,“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对旅游都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什么是旅游?为什么旅游?看看标志性建筑买点特产就是旅游了吗?我认为旅游的重点在人。只有亲身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当地人生活习俗,多与人沟通交流才算真正到此一游!”
    旅游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行万里路”方知天地大美,人内心的格局也随之变大。网友@斌斌小胖“旅游本是陶冶情操、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之事,不要让它成为社会的憾事、景点的苦源。”“到此一游”被刻进“埃及神庙”,“洗脚冲凉”选在了卢浮宫,广场舞也成功占领了国外,有着这样的行为即使走万里路也不过是个“车夫”,又如何谈得上通过旅行来陶冶情操。更何况,走出国门,每个人都是一面五星红旗,一言一行所传达的信息都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东方。你奔向世界知晓天地的宽广,世界也因你懂中国的强弱。
    国庆来了,借用习近平的一句话“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文明旅游,礼貌乘车,让世界读懂美丽的中国。(王钰)

责任编辑: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