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2014年6月初,合肥文明网联合传统纸媒江淮晨报共同推出《市民公共道德文明礼仪大学堂》栏目,和网友聊一聊身边的文明大小事,议一议各类文明话题,学一学文明道德礼仪。合肥文明网同时段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以文明大学堂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并组织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和文明单位积极转发、评论、留言,参与微话题互动,扩大宣传影响。合肥文明网通过开展“文明大学堂”网络传播活动的方式,传播文明,为培育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文明大学堂”的主题形成和开展情况 文明大学堂从主题的形成到正式开课必须经历一系列程序:1、每期开设一个话题,以“我为学堂荐主题”向网友征集,网友可以通过@合肥文明网@江淮晨报的方式说说自己所关心的文明主题,或者直接致电说明。2、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主题,邀请相关的知名礼仪专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3、专家对主题解读后,在江淮晨报本次活动的专栏里展示,和读者朋友共享,同时也在@合肥文明网@江淮晨报官微上发布。4、网友就该期话题进行互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市民网友在议文明的过程中自觉遵循文明,让文明礼仪落在实处。5、在活动过程中还邀请了十名读者参与礼仪文化论坛。 学堂主题来源于广大网友和普通市民,每一期文明大学堂的开课都会引起网友和读者的关注,参与转发评论的网友人数每期剧增。文明大学堂分别以“邻里礼仪”、“道歉礼仪”、“公交礼仪”、“驾车礼仪”、“探病礼仪”、“餐桌礼仪”等为主题,开展了十三期。活动开展以来,参与网友达到11.3万人次,活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引导广大群众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践行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明大学堂”的工作亮点和成效 一、报网联动共同推进 此次活动不仅有新媒体的积极推动,传统媒体更是一大助力,报网共同推进活动开展。合肥文明网制作专题,将文明大学堂作为特色传播活动大力宣传展示,发动各文明单位,志愿者以及广大网友参与进来。江淮晨报利用专栏版面展示文明大学堂的活动内容,让更多的市民也了解到此次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范围。 二、文明礼仪深入人心 生活当中,有的文明礼仪我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是通过文明大学堂这样的栏目,大家在聊聊、议议的过程中学到自己平时不了解的文明知识、礼仪。各种话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贴近人们的生活,带领大家学习了身边的各种文明礼仪。让网友大呼受益匪浅,文明原来就在身边。带动广大市民从他人的不文明行为中找到自己不文明的死角,从而更能带动大家自觉地遵守文明,在生活中讲文明、行文明。参与文明大学堂后,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离文明更进了!不论是有感而发,还是身体力行到实处,文明大学堂都发挥了教育启示作用。将文明礼仪播撒到人们心中,改变思想陋习,共同向文明看齐! 三、从大学堂回归现实,反思自我 文明大课堂,聊的是身边小事,议的是文明礼仪。我们在谈论其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和举止的时候,其实也是为我们打开了一面镜子,这个镜子中的人,到底是他人还是我们自己,我们通过大伙议文明,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文明路上还有那些不足,那些需要努力改进。比如上车排队、车上让座、注意卫生等也是老生常谈的基本礼仪,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做得怎么样?不少在路上开车的驾驶员,堵车时狂按喇叭、胡乱超车、与行人抢道、乱开远光灯……这些不文明驾驶行为,你在聊别人的时候,也该慎独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聊可以说能帮助我们每个人开展文明反省,从而能更加自律地遵循文明。 关于文明驾驶,网友“合肥邮政文明在线”就表示:“行车需要注意文明,乱打远光灯,不论是行人还是车辆都会看不清路面,双方的危险系数都加大了,与人方便,心中有他人,才是文明驾驶。”;谈到公交礼仪,网友们也大多感同身受,网友“文明亭”说道:“对于承载了几十人的公交车,在城市里算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理所当然,公交车内的卫生、环境就需要所有乘客的共同维护,不在车内吃东西,不在车内大声喧哗,做一位文明的乘客。”还有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餐桌礼仪”,“合肥市政处”就谈到:餐桌上的饭菜少了,却更合胃口了,对别人是种尊重,对自己也是解脱。勤俭节约理应成为餐桌上的常态。 不论是有感而发,还是身体力行到实处,文明大学堂发挥了教育启示作用。活动从网上延伸到网下,从虚拟空间推进到现实社会,真正把文明城市创建与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员工的创建结合起来,使得文明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 四、文明创建 你我共参与 文明大学堂网络文明传播活动的开展,使得文明得到普及,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和网友通过网络途径获取文明知识,探讨城市不文明现象,并回归现实,拒绝不文明,贴近文明。群众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网民的参与意识得到鼓励,扩大了网络文明传播的效应,实现了共建共享的真正目的。 要想提升一个地区的文明素养,我们就该集思广益,多动点脑筋,用大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去倡导文明,推广文明,这样才能带动更多的人遵循文明!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贤文化”培育乡风文明
已是最后一篇
-
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贤文化”培育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