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7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城市,也被称之为“最严格的垃圾分类”。这个标志性不只对于上海,也是对全国的,除了上海,还有武汉、深圳、厦门、宜昌等45个先行先试重点城市都被下了硬指标,“小步快跑”跟进垃圾强制分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口号在墙上挂了20多年后,终于进入了法规强制时代。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放对用好了,就能变废为宝,而一旦放错了,垃圾将会“围堵”城市。2015至2018年,上海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依次为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984.3万吨。也就是说,上海平均每天产生近 2.7万吨生活垃圾,每两周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有数据显示,我国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因此,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是城市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推进生活方式转变、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垃圾分类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桶分成了四个桶,也不是由一类垃圾分成几类垃圾,就万事大吉了。垃圾分类,是一个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到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过程管理链条。哪一个链条“掉链子”,都会归亏一篑。正如过去有一些上海市民质疑:“我们分类了之后,保洁员还不是倒在一起,一辆车一起拉走,那我分类有什么用?”做好垃圾分类这件“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建立起全链条管理机制很关键。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场生活方式革命,也是一次城市治理革命。而这场城市革命,远不止居民养成习惯、分类投放垃圾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包括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理的完整“闭环”处理系统。但凡有一段做得不好,都会影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因此,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垃圾处理全链条体系,从政府主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到垃圾的分类运输与流通,再到垃圾的处置、填埋或焚烧、利用,每一个环节都规范有序运行,形成完整无缺的闭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