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这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清明作为节气最早出现于先秦,后来由于注入了扫墓、踏青等习俗活动才逐渐成为节日。清明节作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大约形成于唐朝。
祭祖扫墓是清明的传统文化。按习俗,在墓前摆供祭品,焚化纸钱,为坟墓培新土,折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古人在清明时节,即使远行他乡的游子不能回家祭扫,也会在外设祭,朝着故乡祖先墓地的方向,举香作揖虔诚祈祷,对故去的亲人寄托和表达情怀。现代社会,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节俭祭祀、以绿色环保文明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过一个绿色、平安、环保、生态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也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它的节日精神是“将生死并置”,因而清明节的活动不止于扫墓,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让身心得到愉悦,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的目的。
清明更是一个诗的节日。古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吟咏歌赋,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每年的这个时节,正是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的日子。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祭祖、踏青,在这忧伤与欢乐并存的日子里,感受清明节悠远的诗意。
无论是“慎终追远”,踏青健身,还是吟咏歌赋,最终都上升为对生命的尊重。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留给后人精神财富。当走完人生之时,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后人添烦乱,不给社会增负担。应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生死问题和人生价值。
山青水绿,天朗气清,春风和煦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让我们从公共利益与思维的角度出发,坚守住自己心里那一份应有的“清明”,共同在清明时节倡导新风俗,共享文明幸福,给社会带来一份乾坤朗朗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