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市针对农贸市场治理涉及面广、基础设施差、历史欠账多、管理短板大等现状,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在业态多样化、运营科技化、环境特色化、服务智慧化、布局科学化“五化”建设上不断创新,探索走出了农贸市场独特发展的“郑州路子”,研究制定了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管理的“郑州标准”。
一、市场业态多样化
紧扣市民所想、紧贴市场所需,围绕城市未来发展,提出“一场多能”的农贸市场规划设计理念,在市场建设或改造提升时充分考虑周边市民的实际生活需求,相应地配套建设公益、微营利性质的设施或者场所。新建标准化农贸市场内有中央空调、电梯、休息区、公益书吧、餐馆、WiFi全覆盖,还有宠物暂存区、儿童游乐区以及茶座和戏台等设施,不断满足普通百姓对品质化生活的需求。同时,积极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动便民服务入驻市场,缝补衣物、修鞋换底、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医药箱、公平秤、免费饮水机、免费手机充电等便民设施,成了每一个农贸市场的标配,让“民生”底蕴渗透至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细枝末节,让人们在市场购物的同时,回味过去,获得幸福感。
二、市场运营科技化
在农贸市场内,消费者扫描购物小票二维码,就可显示所购买商品的名称、重量、单价、金额以及商户的诚信星级、所采购商品的农残检测情况、进货渠道和当日销量等数据信息。郑州市为每一个农贸市场配备了智能电子公平秤,提供准确称量计算,打印追溯凭证,拥有支付宝或微信等电子支付结算及销售、利润数据分析管理等智能化服务。同时,鼓励和引导农贸市场推出电商平台,推出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等便捷化服务。
三、市场环境特色化
突出文化元素的个性化定制,打造购物空间“体验感”,不但提升了市民购物体验,还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认可。以红色教育主题,建设党建主题市场,通过设置党建文化长廊,展示党建重大活动和郑州历史的沧桑巨变,让市民在购物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以河南豫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建设传统文化主题市场,利用市场空间布局,设置书场、戏台和茶座,邀请《梨园春》明星擂主、戏迷爱好者、戏曲学院学生前来表演,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展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给市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童年的回忆。
四、市场服务智慧化
为实现农副产品流通全链条、可视化管理,郑州市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运用“互联网+追溯”技术,大力发展农贸市场及产业链信息化,打通商品流通的上下游,建立完善的农副产品追溯体系,广大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轻松查到经营者的证照资质、产品信息、供货商资质、产品质量检测、进销货渠道等关键信息,让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保障监管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追踪”的有机整体。不仅源头可控、去向可查、问题可溯、责任可追,而且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让安全保障更有效。
2020年,为助推经济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强化市场消费带动,郑州市推出了便民小程序“郑州市场智图”,智图涵盖郑州市主城区及各县市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和批发类等市场,点击即可查看各市场的图文简介、经营业态、位置导航等详细信息,还可以通过市场、区位等类目分类查询,为方便市民群众出行购物提供参考。
五、市场布局科学化
郑州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坚持把农贸市场放到重要位置,并将农贸市场纳入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管理范畴,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和人口居住现状分布,结合“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统筹编制《郑州市农贸市场布局规划》,并纳入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农贸市场与城市改造同步规划、同步配套建设、同步验收。
面对老旧市场设施简陋、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健全的问题,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基础上,郑州市出台《郑州市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对市场建筑装修、设施设备、布局规划、商品卫生质量、现场食品加工、品牌食品经营、市场管理、诚信经营、功能提升等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城区现有农贸市场未达标的须对标限期进行提升改造,新建市场则必须依据规范进行布局和建设。
科学化布局、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使星罗棋布的农贸市场实现蝶变腾飞,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潮中熠熠生辉,逐步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闪耀中原。(河南省郑州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