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宝鸡大街小巷,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文明新风从“街头”吹进市民“心头”,文明成果惠及万千群众。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聚焦信仰之城、首善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常态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擦亮文明之城“金名片”。“文明”一词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每个人崇德向善,铸就城市之魂。
崇德向善 让文明之城更有“高度”
文明,标注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中,宝鸡进一步发挥文化涵育作用,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小品建设、融入公益广告宣传、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用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市民素质涵养城市气质,历史文化和文明城市相得益彰。
在市区经二路上,何尊、秦公镈、胡簋、大克鼎等多尊青铜器雕塑,扮靓城市景观的同时,讲述着“宝鸡故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融入泥塑、剪纸、皮影、马勺脸谱等宝鸡文化元素的公益广告,充分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
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我为文明宝鸡代言”“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风尚培育活动。如今的宝鸡,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多了、随手乱扔垃圾的少了、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多了、插队加塞的少了……广大市民崇德向善的文明素养,既是周礼之乡的历史传承,更是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的全民实践。
城市的文明,浸润于道德的灌溉,也根植于法治的土壤。从2022年5月1日起,《宝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施行,以法治形式鼓励和支持善行义举,约束和惩戒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努力在全社会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绣花之功 让文明之城更有“精度”
民俗文化--西府老街社火。
面对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宝鸡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建目标,开展“品质城市”建设,下足“绣花功”,把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标准和要求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商贸市场、“厕所革命”、停车场、老旧小区、城市“五拆”等“十大品质提升行动”,增进民生福祉,为群众幸福“加码”。
市民赵美荣居住在金台区陈仓园一区20多年。近日,她用手机视频,给远在广东的儿子说:“咱小区的楼节能了,楼顶不渗水了,管网进地了,小区变美了!”
在渭滨区姜园小区,年过七旬的张美琴上下楼不便,而加装电梯后,她再也不发愁了。
清姜路、东风路等20余条老旧道路面貌焕然一新,6座城市驿站让城市更文明,44处新建口袋公园、61.4万平方米改造绿地,让城市面子更靓、里子更实,老百姓的幸福感成色更足、获得感更可持续。
志愿服务:让文明之城更有“温度”
在宝鸡大街小巷,一个个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打扫卫生、文明引导……这样的场景成为城市里最暖心的风景。
宝鸡市以“1+8+N”全域化志愿服务组织模式为依托,组建各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000余个,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万余场,培树了文艺轻骑兵下基层送欢乐、新风节日会、关山新声、西府曲子传新声、院坝议事会等有地域特色、受群众欢迎的品牌项目,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志愿服务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同时,市委文明办联合各级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书香流动 快乐分享—让爱动起来图书传阅”“金秋圆梦 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为文明城市增添了别样风景。
志愿服务活动。
如今,宝鸡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在这支队伍中,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有耄耋老人、有志愿夫妻档、有“上阵”父子兵,他们活跃在陈仓大地,播撒着爱和文明,让文明之城更有“温度”。
当前,宝鸡正在一以贯之常态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强弱项补短板上出实招,全力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之城。(图文供稿:陕西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