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位于巢湖之滨,自古就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美称。
近年来,随着城乡二元格局融合发展,大圩镇区域居民结构从单一的回迁村民逐步扩大至涵盖商品房小区购房居民,社会利益多元、群众需求多样,大圩镇不断创新超越,形成了一批实践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具有大圩特色的文明实践经验。
和美楼栋微宣讲活动。合肥市文明办供图
引导居民自治:居民唱主角,文明靠大家
2017年,大圩镇部分村子拆迁,村民变居民,整体搬迁入住金葡萄家园小区。作为大圩镇首个城乡融合型回迁小区,也是一个容纳了7400户、2.5万居民的大型小区,金葡萄家园如何走上文明之路?
走进金葡萄家园小区,道路整洁干净,车辆停放整齐,凉亭、走廊下,居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下棋聊天,惬意自在,一片祥和。在居民王明球看来,这与“社区道德建设委员会”所做的大量工作分不开。
“刚搬来的时候,大家都不习惯上楼生活,也没有‘公共区域’这个概念。”王明球坦言,当时农民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无法在城市延续,旧有的村规民约,也无法适应新的社区生活,“确实一时半会很难适应过来。”
移风易俗专题讲座。合肥市文明办供图
为扎实推进和美小区建设,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社区道德建设委员会”,牵头开展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加快城乡文明融合进程。于是,一支由社区楼栋党小组组长、楼长、居民代表、辖区单位代表等组成的草根宣讲队伍“圩美实践宣讲团”开始活跃起来,开展各类文明主题的宣讲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改变居民们的习惯。
除了成立道德建设委员会,社区还成立小区自治理事会,搭建“和美堂屋”等协商议事平台,培育挖掘“红色小管家”、楼栋长、志愿服务骨干等人员520多人。“他们既是小区居民,也是网格的工作力量。”大圩镇党委委员沈岚介绍,大圩镇是城乡空间环境的“浓缩版”,既有现代城市气息的岗区,又有传统“乡愁”的圩区,半城半乡、亦城亦乡。
如今,大圩镇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基础保障,将全镇划分18个网格,配备18名网格长、116名网格员,构建形成“城里乡下有人管、大事小事一把抓”的常态化创建工作格局。
搭建文明阵地:融入新生活,新风扑面来
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不仅仅是金葡萄家园,整个大圩镇亦是如此。对于一些难度大、基础差的民生“短板”,镇里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整治提升。“回迁小区,最大的群体是‘一老一小’,老人的时间如何打发,小孩的玩耍如何引导?‘社区大舞台’项目发挥了关键作用。”沈岚说道。
2021年,大圩镇申报实施了“社区大舞台”项目,利用小区之间的公共空间,建成近4500平方米的金葡萄文化广场。依托这个广场,全镇培育形成圩美实践宣讲团、“圩民说事儿”等一线宣讲队伍和花船、打夯、门歌等群众文化队伍31个。2024年,大圩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一部分室内空间,正积极组织便民助餐项目,该项目落地将有力推动社区便民助餐服务点和廉政文化建设,为将“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从口号落实为行动提供现实支撑,进一步宣扬“有人情味、没人情债”的文明新风尚。
积分超市。合肥市文明办供图
如今,大圩镇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又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数字大圩大共治中心、开通圩美热线、安装一大批具备对话功能的高清探头……大圩镇下足“绣花功夫”,努力以智慧化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和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也是大圩解锁“老镇向新”的一把密钥。
近年来,大圩镇党委、政府针对金葡萄家园回迁小区,以网格化为基础、村社融合为支撑,深入推动“两委”进小区,为一线化解矛盾问题,探索建立“和美堂屋”工作机制。同时,当地不断汲取外部先进工作经验,与上海市杨浦区大桥街道开展结对共建,携手创塑“人人屋”党建服务品牌,在锦绣花城、圩美苑、雍境湾三处居民小区设立“人人屋”党群服务站,从全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壮大服务站有生力量,努力打造覆盖“新大圩人”的服务体系,构建起“组织建在一线、力量沉在一线、矛盾解在一线”的基层治理格局。
展望未来,大圩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立足老村镇特点继续深化基层治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成果,让当地基层治理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加精准有效,全力绘就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新画卷,谱写融合发展新篇章。(供稿:安徽省文明办 合肥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