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千年古村里的幸福新生活-中国文明网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千年古村里的幸福新生活

发表时间:2024-08-23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这个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依山而建,正红色院墙围着一个个小院,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门前有巷,巷巷相通,奇妙的布局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座迷宫之中……

  近年来,迤沙拉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文化旅游吸引力。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和葡萄种植等,为村民提供多元化的收入来源。随着文旅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迤沙拉村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曾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最美古村落等称号。

迤沙拉村全景图。王东 摄

  发展文旅产业 绽放“美丽经济”

  “啰哩啰、啰哩啰、啰哩啰哩啰……”在欢快的合唱声中,《迤啊·迤沙拉》情景演出落下帷幕。“演出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区别于其他演出的特色之一。”来自成都的游客王先生表示,特别是演出末尾,演员带着观众一起打跳的欢乐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3年8月,《迤啊·迤沙拉》情景演出首演成功,此后,每个节假日及周末都会在村里的非遗小院演出。《迤啊·迤沙拉》情景演出通过舞蹈、吟诵和情景表演,展现了迤沙拉村里的四大家族(纳家、张家、起家、毛家)中纳家精耕细作庆祝丰收的场景、张家独特的酿酒工艺和热情好客的品质、起家利用马车等交通工具发家致富的历程、毛家的家族凝聚力和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借着羊皮鼓舞的激烈鼓点、谈经古乐的瑟瑟弦音,将观众们带入神秘又古朴的彝家生活。

  演出的策划者是迤沙拉村第一书记梁家诚。来到迤沙拉村以后,梁家诚发现这里有很多本土艺术元素可以提炼。于是,他动员了30名年轻村民,联合云南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共同创作出一台属于迤沙拉的情景演出《迤啊·迤沙拉》。目前,《迤啊·迤沙拉》已经成为迤沙拉村文旅融合的“招牌产品”。

  在迤沙拉村,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拓展特色旅游产业的例子还有很多。

迤沙拉姊妹节上的演出。王东 摄

  “这个雪糕好可爱。”“颜色也好看。”很多游客和小朋友手里拿着造型别致的雪糕在拍照打卡,雪糕有粉色、蓝色和白色的,这是迤沙拉村特有的文创雪糕。白色雪糕塑造出别具特色的迤沙拉村门头地标建筑,辅以攀枝花花朵相映成趣;粉色和蓝色的雪糕分别是迤沙拉村文旅IP阿沙和阿俚的形象,二人手持羊皮鼓和三弦琴,造型别致,翩翩起舞,俏皮可爱,也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旅游特产之一。

  彝绣服装、梨醋、地棠香、姊妹粑、老灶酒等,游客总能在这里买到自己喜爱的特产;姊妹节、火把节、太阳节,人人着民族服饰、吃“九大碗”、听谈经古乐,处处都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据悉,2023年,迤沙拉村累计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带动群众增收1.1亿元。接下来,迤沙拉村还将建造“风之谷”风车主题公园、迤沙拉星空公园等景点,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

迎接游客。梁建伟 摄

  开展环境整治 提升乡村“颜值”

  每个走进迤沙拉村的人,目光总会被村里的正红色院墙吸引。而走进院子里,则会看到每家每户独具特色的环境布置。对于迤沙拉村的村民而言,把自家小院“扮靓”,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在我心目中,我们家就是最好看的。”迤沙拉村四组村民郑自芹利用自家住宅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她介绍,自家的庭院环境受到了很多游客的喜爱。小院里的多肉植物布置得错落有致,有的如同小巧的莲花,层层叠叠地铺展在精致的陶盆中;有的则像胖乎乎的手指,憨态可掬地站立在石块缝隙间;还有的如同飞流的瀑布,覆盖在庭院的立柱上,给庭院带来几分清凉。庭院的一角,一株巨大的仙人掌挺立朝天,围绕在仙人掌周围的,则是一圈圈盆栽,有的绽放出鲜艳的花朵,有的长着深浅不一的绿叶,形成一幅绚烂和谐的画面。“有很多游客都问我怎么能把多肉植物养得这么好,离开前还要在村子里购买多肉植物。”郑自芹笑道,现在,多肉植物也成为迤沙拉村的一张独特名片了。

村民在迤沙拉村广场上打糍粑。石磊 摄

  近年来,迤沙拉村把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在基础建设方面,完成村内道路修整,村内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垃圾清运体系,村内环境整洁有序。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推广种植特色花卉、葡萄和青脆李等,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迤沙拉村还注重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

  为了让全体村民都自觉加入维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队伍中,迤沙拉村通过座谈会、坝坝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向全体村民讲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红黄黑榜”评比活动,择优颁发“流动红旗”奖励,并赠送洗涤剂、扫把、抹布等清洁用品。在评比活动的鼓励下,迤沙拉村形成村“两委”带头做、群众跟着做的模式,男女老少总动员、齐上阵,每家每户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迤沙拉村“红黄黑榜”。卢瑶 摄

  提高村民素质 弘扬文明新风

  “姜6元/斤,现打苞谷面4元/斤,干小米辣(一袋0.65斤)16元……”在村民龙凤荣家的小院里,有摆满农产品的小货架和写着各类商品名称和售价的水牌,货架上方的墙壁上,还摆放着龙凤荣家庭荣获2023年度平地镇迤沙拉村“乡村主理人”的奖状。“我也不会说什么好听的话招揽游客,但是我把奖状摆在这里,游客都说,你们家卖的农产品肯定不错。”龙凤荣笑呵呵地说,这就是他的“经营之道”。龙凤荣说:“我们这里都是这样做的,如果哪家缺斤少两、胡乱标价,按《村规民约》是要被处理的。”

迤沙拉村红墙彩绘。卢瑶 摄

  在迤沙拉村村口的一面红墙上的,迤沙拉村《村规民约》特别显眼。其中一条写着:“农产品销售服从村委会统一管理,做到入场有序销售,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在销售市场以外的场所销售和收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竞价、压价破坏市场秩序……”迤沙拉村相关负责人说:“这是我们2023年更新的《村规民约》。这些年来,我们会根据村子里的发展情况,相应地调整《村规民约》的内容。”

  在《村规民约》里,还有这样几句话:“子孝父严、母慈媳敬、兄友弟恭、姊和妹亲、睦邻亲友、家道始兴”“敬天地,自然富贵;报国亲,必定荣华。”迤沙拉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也是我们村传承的家规家训的一部分,也记录在我们的村史馆里。”

穿着民族服装的村民。李永忠 摄

  走进迤沙拉村村史馆,穿行历史文化厅、乡贤文化厅和非遗文化厅可以看到迤沙拉村18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厅,墙面上详细记录了迤沙拉村作为汉彝融合的独特村寨所经历的两大历史时期,展示了迤沙拉村从古代驿站到现代新农村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在乡贤文化厅,可以看到迤沙拉村的四大家族及其形成的乡贤文化。在非遗文化厅,通过老物件、视频影像等载体,能了解迤沙拉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谈经古乐、羊皮鼓舞、九大碗菜系等。“村史馆不仅是展示迤沙拉村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瑰宝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承孝道、注重文明、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舞台。”村史馆讲解人毛从燕说,村史馆还被评为了“攀枝花市青少年民俗文化体验点”“攀枝花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攀枝花市三线教育基地”。

  乡村环境美起来,乡情风韵显出来,乡风文明升上来。迤沙拉村不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和美乡村持续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在这座古村里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和幸福。(供稿:四川省文明办 四川文明网 记者 卢瑶)

【责任编辑:张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