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渭南,万物并秀,瓜果飘香,美景如画。
来到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陈庄镇东鲁村,一座座小小院落整齐排列,青砖石铺成的小路干净整洁,“家风故事墙”现实生动,感人至深,村风民风焕然一新,村民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村民奚甲正曾是一个标准的“老传统”,如今却成了村里带头弘扬好风尚的“新典型”。“老观念、老传统让我们习惯了大操大办红白事,弄得村里风气很差。现在好多了,村里成立了专门的红白理事会,红白事都是四菜一汤,结婚彩礼现在也明显降低了,图个喜庆就行了。”奚甲正高兴地说,“总之,村庄更加美丽,群众更加文明,日子更加红火,精神更加焕发,全村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这只是渭南市以文化赋能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渭南市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从价值引领、活动支撑、实践创新等方面入手,推动乡村文化兴盛。
价值引领新风尚
——阵地“建”起来 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7月20日,在临渭区官底镇庙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正通过“临渭小喇叭”为当地群众传递党的政策、新闻消息、价值观念和致富科技等信息。“小喇叭”发挥大作用,“小板凳”倾听民心民意,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心心相印、融洽融通”,成为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好纽带,好方式。
这只是渭南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党的政策理论宣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渭南市不断深化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将其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渭南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文明实践所124个、文明实践站1608个,各县(市、区)在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程中,将阵地建设与政策宣传有机结合,得到群众普遍点赞。
合阳县委、县政府筹措1600万元奖补资金,把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建成集党员教育大学堂、道德法治大讲堂、文化活动大礼堂、村民议事大会堂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突出文明实践功能,实现了“一站多用”。同时,探索推出“365”宣讲新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精准化、多样化、多角度、全方位宣讲,让基层的每项工作都能见思想、见精神。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宣讲1.2万多场次,直接受众近40万人次。
蒲城县已全面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34个,完成陈庄镇镇机关院内、内府村、东陈村和紫荆街道代家村等6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建设。此外,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积极成立县委宣讲团,组织21名渭南市第六次党代会蒲城团党代表在全县各镇(街道)、各部门广泛开展宣讲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宣讲活动52次,参加人员4950余人;
华阴市委制定了《华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标准》和《华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考核细则》,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要求指导各镇(街道)开展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目前,华阴的文明实践中心已经建成,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130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正在有序推进建设。
文化提升“精气神”
——文化“种”下去 聚力形成乡风文明新风尚
6月13日,渭南秦腔票友协会群英秦腔剧团“送戏下乡秦腔惠民演出”活动在辛市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举办。文化广场里,演员为群众送上了《三娘教子》《福寿图》《清风亭》《忠保国》等秦腔传统经典剧目,受现场氛围感染,村民情不自禁地与演员共舞互动,文化广场里一片欢声笑语。此次戏曲文艺演出持续5天,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精彩的文化大餐。
“嫽扎咧!我刚和咱的艺术家们还唱了两段。”村民田栓高兴地说,“艺术家们不仅给我们送来了文化大餐,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惠农政策,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能多开展一些。”
把文化“种”下去,送到农民的心坎里。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渭南市立足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为民、文化育民,不断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互对互唱、寓教于乐,通过文化纽带把群众团结和凝聚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文化支持。
大荔县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组织2022年大荔县非遗锣鼓项目调演活动,吸引县域周围4万余人观看。举办阿寿村“二月二庙会”活动,跑汉车、花苫鼓、血故事、立芯子等特色非遗项目,吸引西安、渭南及周边6万余名群众打卡观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7位非遗传承人到7所学校授课,参与学生12000余人次。
澄城县在交道镇北社村打造家风家训示范巷道,以家风文化为核心,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国经典家训、北社村村规民约、家风家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让良好的家风深入千家万户,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培育文明向未来
——榜样“树”起来 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他们都是我最亲的家人,我只是在尽儿媳的责任。”简单、质朴的语言令人感动,说这话的正是富平县齐村镇方井村村民黄啟巧。她2019年被村里评为“好媳妇”,名字出现在道德红榜中。
至今在方井村,说起这个“好媳妇”,人们还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自2010年从云南嫁入方井村以来,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孝顺老人,精心照顾瘫痪已久的公公,获得亲朋邻里一致称赞。
而道德红黑榜也是富平县推进文明乡村建设的一项创新。方井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德红黑榜围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对全村涌现出来的孝敬父母、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在红榜上大力宣传,让身边好人有荣誉、群众受教育;对不孝敬父母、乱丢乱倒垃圾的党员群众,在黑榜上公布曝光,让群众引以为戒。此外,富平县委、县政府还高度重视文明镇、文明村创建。今年,申创市级文明镇3个、文明村9个、文明社区2个,申创县级文明镇2个、文明村25个、文明社区2个。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必须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方向,为农村输入文化元素,注入文化基因,增强群众参与度,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触角伸向各个村落,做到家喻户晓、入脑入心,提升素质、面向未来,使乡村振兴具有生气,充满活力。
近年来,华州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引领,大力开展“华州好人”事迹巡展活动,目前已开展了五届“华州好人评选”活动,评选出各级各类道德模范300余人,形成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人人崇尚模范、人人争当模范”的文明新风尚。
白水县大力推动“村歌村史”工程,为83个村谱写了村歌,完成10余部村史创作,建成镇村史馆10余个。“在挖掘、整理中,每个村庄的历史文化、土产风物、精神气质都得以显现;在编创、传唱中,村民对自己村庄的了解、热爱也得到提升深化。”白水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韩城市党家村以“党家村第二十代传人”党鉴泉老人为代表,组织村内政治强、威望高、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成立乡贤文化骨干队伍,完善编撰党家村村史族谱,修复公用建筑和碑文等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家风家训文化,加强对村落中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的挖掘整理,赓续村落发展的“根”与“魂”。
文化赋能多精彩,乡村振兴焕新颜。新时代、新征程中,渭南各级文化工作者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为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贡献文化力量。(渭南日报 记者 李军 程瑾 通讯员 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