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端午:用诗词与历史结缘
发表时间:2022-06-02来源:半月谈网

  立夏之后,万物舒展、生命悠然通畅,端午节就在这盛夏之时。飘香的粽叶,呼啸的龙舟,屋外悬挂满门菖蒲,斟上满怀雄黄。记忆中的端午有颜色,有香气,更有诗的韵味。

  诗意端午,中国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端午从来都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端午节因诗有名、因诗生情、因诗厚重。源于诗人屈原家国情怀和诗歌的影响,端午节与中国诗歌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成为中国的诗人节。

  历史上,诗人们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端午诗。而今天,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仍旧写满诗意。

  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诗歌文化氛围浓郁,自古就有吟诵“楚辞”古体诗的习惯。数百年来,当地农民以诗为伴,左手稼穑,右手写诗。民间也组建“骚坛”诗社,每逢端午节便自发集会赋诗作文,纪念屈原。

  今年七十四岁的黄家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来没有走出大山、地地道道的农民。对黄家兆而言,诗歌不仅是寓情的载体,更是修身做人的根本。劳作激发的创作灵感,循着离骚古韵,他的诗不仅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吟诵诗词的时候也庄重而虔诚。

  受诗歌文化熏陶的郝明月,小学就在屈原庙观看端午诗会。他当时就肃然起敬,被自己身边平时不起眼的人,深深触动,从此爱上诗歌。

  土生土长的农民诗人谭家臣,从小便被称为“诗痴”。十八九岁的时候,谭家臣就独自一人背上诗稿去了北京,只为拜访当地有名的大诗人,让他们给自己指点一二。

  那些虽已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每年的端午诗会的时候,也会带着自己的作品赶回来,参加家乡隆重的诗会。

  在中国这片诗韵沃土,诗的种子野蛮生长,带来一片美好。

  诗意端午,中国人不灭的记忆牵绊

  骚坛诗人用屈子开创的骚体凭吊屈原,屈原作品思想上、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影响着后世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从《离骚》《天问》到唐诗宋词......一个个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风景秀丽,吸引着许许多多不同的人们前往“攀登”。

  你若问我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爱诗歌?因其辞藻之雅美、意境之邃美、思想之隽美;因其光辉绚烂,丰满内心的贫乏,带来美好;因其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使我们有机会站在前人肩膀上,汲取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伟大的诗篇,早已融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寄托。

  这种以诗为魂的血脉情缘,也是我们与祖先、与历史、与当代对话的文化共鸣。

责任编辑:王 爽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