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数百件家训家书引人寻根 “和合家风”讲述家国往事
发表时间: 2017-02-2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和合家风”展览现场

 “和合家风”展览现场

  2月12日,是北京中华世纪坛“和合家风”文化主题展举办的最后一天。近傍晚五点,工作人员开始清场了,仍有大批观众迟迟不愿离去,有的问道:“下一次办这个展览是什么时候?”

  这里确实引人流连。时间在此被定格:一封封信件古旧发黄,一张张照片模糊褪色,其中诉说的拳拳赤子心却生动如昨。数百件家训、家书、家谱和老照片,展现了一段段令人感佩的家庭、家族和家国故事。

  家训、家风,或许让不少今天的年轻人感到“有距离”。其实,中国人历来讲求“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把家风传承当作人生安身立命之本。如何启智修身、精忠报国,都能在“家”中找到答案。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和合家风”策展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常务副馆长冯光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和合家风”于2016年首展,现已成为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活动的重点活动,会作为年度展每年推出,主题不变,内容常新。今年的展览分为“家”“家教”“家风”三个部分, 通过“爱国爱家”“亲亲为大”“家风淳朴”“俭以养德”“亲仁善邻”“功崇惟志”等单元,让观众增进对传统家风的理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平生的最大抱负。家国情怀,是我们这次展览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冯光生说。

  展览中,著名画家丰子恺等许多名家不为人知的“家风故事”,引得观众驻足良久。

  丰子恺出身于浙江省金华市汤溪古镇的一个大家族。始祖丰稷字相之,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诰封荣禄大夫,死后谥清敏。后世子孙都注重耕读。明末清初,丰子恺的这一支从汤溪迁居石门湾(今浙江桐乡石门镇)。丰子恺的父亲丰鐄是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在石门,丰氏的堂名是“惇德堂”,意在告诫子孙应持德、笃厚。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丰子恺自幼在父亲处读到《崔子玉座右铭》后,就十分喜爱,很快就能背诵。待丰子恺有了子女,他也常敦促孩子们诵读,作为一种家风传承下来。

  正直为人是丰子恺家风教育的重点。“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丰子恺一直教导子女要先学做人,才方可谈学问、艺术。为人要正直、坦率,绝不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

  1932年冬,丰子恺的居所“缘缘堂”建成时,监工为了不浪费宅基地,把东墙建成了歪墙,形成斜角。丰子恺发现后坚决不同意。他认为环境在无声中影响着文化,住在正直的房子里,才能涵养孩子们正直的天性。为此,丰家宁肯拖延几月,多费数百元,拆了重建。

  丰子恺一生淡泊名利。常有素不相识的读者写信向他求画,他就把这些求画信专门放在自己写字台的一个抽屉里,每画完一幅画并给读者寄回后,才从抽屉里移出一封信。由于读者来信的开头往往自我介绍称“我是一个……”,丰子恺就把这个抽屉戏称为“我是一个”。

  “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冯光生认为,正是家风涵养了走过千年历史的丰氏家族。在这样言传身教的影响中,丰子恺的七个子女,个个都成了有用之材。如今,丰子恺的第三代、第四代也才俊辈出,如丰子恺外孙宋菲君,曾任北京信息光学仪器研究所副所长,现已是国际知名光学专家。

责任编辑: 贾 玉韬
【纠错】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