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视以始于家庭关系来实现个人的社会和自身价值,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每个人的伦理诉求。家是中国人伦理文化之根,因而当代中国人应当尽心尽力地维护和建设小家和“大家”,因为她们才是我们快乐幸福的源泉。
在中国,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如果说令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魂牵梦绕的是上帝,那么中国人则始终情系的是祖国和家园,即便浪迹天涯,哪怕是跨越万水千山也要落叶归根。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让人恣意地放松身心,安宁和慰藉的港湾。入夜,当你举头细数繁星和仰望明月时,我相信你满怀的一定是乡愁,心中点燃的肯定是家的灯火。
家国同构与中国传统“家文化”
家之所以对中国人有如此重要的心灵意义并不是偶然的。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的途中实际上走了两个方向,出现了两种家庭文化。西方文明大都是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家族关系被私产打破,形成以独立的个体与国家发生关系的格局,因而就有了个人主义、社群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形色色的伦理文化,自古希腊开始,其伦理精神便是追求个体的自由与价值。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要以土地为生,无法挪动的土地让一家几代人都必须生活在一起,于是便形成四世同堂的家族文化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关系是同构的,家与国之间并没有私产的隔断,这种性质的国家被称之为社稷。
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视以始于家庭关系来实现个人的社会和自身价值,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每个人的伦理诉求,其人生价值追求的向度在于贡献。春秋时代便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对于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来说,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恩典便可以进入天堂,而对于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看你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包括父母和家人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增进了社会和整体的“大善”,而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服务便是为家庭立功,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这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要始于并基于家庭伦理,并以此为范例和雏形。人的品德培养和道德教育也要从家庭开始,儒家伦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概括为“五伦”:“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妇也,兄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规定好每一个人、每一种伦理角色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同时,治家与治国是一个道理,要以治家的伦理精神治国,治国始于治家。《汉书》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墨子也认为“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
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中,有一个颇有意思的争论,即什么是家庭伦理之始或之本?《易传》认为是夫妇之伦。而孔子和孟子则强调孝悌是人伦之始, 是仁之根本,也是人最应当具有的美德。但事实上,《易传》、荀子和孔孟学说是殊途同归的,因为它们都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纵横两个维度上搭建起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网络,无论从哪里出发都未偏离幸福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同心圆。
当代家庭伦理文化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许多当代学者都在思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如何向现代转换问题,思考这种转换所面临的挑战。有人总结说,近代以来在如何面对传统家庭伦理文化问题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一是保守主义,认为不能背离传统家庭伦理,背离就是忘本。二是改良主义,认为传统家庭伦理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消极面, 因此需要去粗取精。三是批判主义,认为应当抛弃传统家庭伦理,因为它们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同样,学术界在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方面,也提出三个关键性问题:“以家庭为本”还是“以个人为本”?在市场经济和契约社会中,应当如何处理公共利益与家庭利益,以及家庭成员内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一个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社会里,应当如何行“孝道”和尽“夫妇之伦”?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回应:首先每一时代家庭伦理关系实际上都不取决于家庭本身,而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取决于家庭成员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性质。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伦理文化也是社会伦理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映。家庭说到底是培育社会伦理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教育的场所。家庭道德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前提,其主要内容也反映出社会和时代对于个体品德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当代家庭伦理文化的构建中,并不存在“以家庭为本”和“以个人为本”之间的二元对立及根本性冲突,因为家庭培养出来的合格“公民”都是服务于社会和家庭的,但这一个体所具有的自由、权利、理性和自主性绝大部分必须通过社会生活,而不是家庭生活来实现。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伦理文化,我们应当反思和批评的是封闭的、狭隘的父权制和等级制思维模式,把当代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念引入到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之中。
而就利益关系而言,无论在社会、市场还是家庭生活中,都应当奉行“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原则,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即便在中国传统社会,也同样会遇到公共利益和家庭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伦理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调节和解决这些冲突。显然,当代家庭伦理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处理义利关系。
还有便是“孝道”与“夫妇之伦”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人的主体性、自主性,以及平等意识的增强已经使传统家庭中的父权制和夫权制伦理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家庭成员在民主与平等中获得快乐幸福的和谐氛围业已形成,而亘古不变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照顾,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内转外推的处理人伦关系之道。事实上,儒家留给我们的并不是单向的道德和义务,例如它也要求君主“兴万民之利”,要求“父义母慈”,看到只有父亲“宽惠而有礼”, 子女才能“敬爱而致文”。同样,当代社会的“夫妇之伦”也需要打破以往“男尊女卑”的格局,要求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互敬和互爱。
每一个社会和文化都有自己的家庭伦理文化,它不仅无法超越社会的发展,也不能摆脱自身发展和形成的历史。在一些中国学者强调要以西方现代家庭为圭臬构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文化时,更有西方学者通过对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导致的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疏离和冷漠的亲身体会,号召西方人学习中国人的“孝道”。由此可见,家是中国人伦理文化之根,因而当代中国人应当尽心尽力地维护和建设小家和大家——祖国,因为她们才是我们快乐幸福的源泉。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巍)
- 上一篇:
-
家庭教育 你真的懂吗?
已是第一篇
-
家庭教育 你真的懂吗?
- 下一篇:
-
如何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已是最后一篇
-
如何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