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家训图》刘雄飞 画
近段时间,“家风”成了热门的公众话题,引发人们的追寻与热议。
古往今来,中国家庭留下了无数家风故事,将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曾经有这样一副对联讲述着人们心中的家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忠厚”与“诗书”,可谓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理想的精神特质与身边之物了。不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精髓,不仅仅在于“忠厚”与“诗书”,更在于“传”与“继”,在于“久”与“长”。古人渴望这种精神特质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作为标记血缘与骄傲的符号,就犹如包括人类在内生物的本能,要将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一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认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不亚于血缘传承。
人们曾总结出我国历史上的十大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位列其中。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清白”家风令人感佩。汉代大儒杨震,50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一次,他赴东莱太守之任,途经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杨震说道:“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道:“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得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更无肉可食。从前的一些朋友想为他们置些产业;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博学而清廉。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满门忠烈,可见其家风传承之功。
普通人家的家风讲究“八端”,“忘八端”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在今天谈及家风,不可能绕过曾国藩和《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发迹之前,曾氏家族一直在湘乡荷叶塘过着半耕半读的农家生活。亦耕亦读,勤俭持家,敬祖睦邻,是曾家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
后来曾国藩名动天下,位极人臣之后,并未得意忘形,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时时自省。《曾国藩家书》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生动的生活宝鉴。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曾国藩对自己对家人要求甚高,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不过,“重德修身”,是古代许多家庭的共同家风,道德人品虽不及曾国藩;但也不失淳朴本色、凛然正气。
普通人家也讲究家风。京城研究者称,老北京的人家,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家风,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又被称为“八端”。北京有一句最狠的骂人话,就是“忘八端”,这个“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后来以讹传讹,“忘八端”就变成了“王八蛋”。
伟人家风,格外强调要低调做人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原则,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职位,在家庭成员中也以身作则。
“毛家的人不经商、不赚钱。从我母亲到我这一代,都是靠工资生活。”毛泽东之孙毛新宇曾这样说道,“低调做人、清廉是毛家的家风”。
毛泽东十分关爱子女;但也严格要求,从不为子女谋职位,搞特权。建国初,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务院工作,毛泽东对此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毛岸英进政务院工作资格不够,应当到农村、工厂、部队去锻炼。对李讷、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他也坚决不同意。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讲:“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此外,很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都不约而同说起过“伟人家风”。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刘少奇的儿孙们大多默默地过着平凡的生活。刘亭亭曾说: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要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
邓小平大女儿邓林回忆,当时邓小平谈到邓家孩子要谨慎,名不要出得太大,要夹着尾巴做人,而且强调“要守法,不要脱离国家的法律范围,真要到那个时候,我也不会帮你们”。邓榕曾经透露,如今邓家人仍然像父亲生前那样,住在四合院老宅里,每位家庭成员都刻意保持着低调。
踏进钱家门槛,会不由得放轻脚步,因为家庭成员都在看书、写作,没有一个无所事事
提到良好的家风,就不得不提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儿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自强好学,一心为民。
钱玄同曾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他不但在社会上向旧文化宣战,在家里,也常向儿子钱三强灌输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社会要有改革的热情,时代是前进的,你们学了知识技能就要去改造社会。”
为了让孩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钱玄同带着六岁的钱三强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中的游行。父亲的言传身教在钱三强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种子。
钱玄同曾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疾呼:“我要敬告青年学生:诸君是20世纪的"人",不是古人的"话匣子",所以应该用我们自己的话,写成我们自己的文章,我们的话怎样说,我们的文章就该怎样做。”
钱三强正是在父亲这种精神的熏陶下,走上了敢说敢为、自强不息的人生道路,学成归国,成了一名著名的原子能专家。
钱三强做了父亲之后,同样严格要求子女,生活上要低要求,学习上要高标准。他用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名言教育子女,说“周总理的这个思想,无论对客观的知识,还是对主观的个人,都是极其深刻的”。
在他的带动下,钱三强全家上下好学成风。人们平日踏进钱家门槛,会不由得放轻脚步,压低嗓音,因为这个家庭的成员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作,或者在听外语广播,没有一个是无所事事的。
鲁迅的家风也被人们所熟知,他还把自己的家风写进了遗嘱里。很多人都读过鲁迅的散文《死》,1936年鲁迅病重,就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了他的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七岁的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没有成为文学家或美术家,却成了个无线电专家。他说自己是在好比磁场的“人场”中长大,被“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他被事事与鲁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不得越界,谨言慎行。(王一 综合自《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家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