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应该从何时开始?回答“小学时”,你已经落伍太多。在现在很多家长看来,教育从胎教开始。孩子出生后,就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早教;幼儿园时,最起码学完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小学时,要提前进阶初中课程;初中时,“加餐”高中课程是理所当然……
步步先人一步,抢占先机,否则,就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这样做真的对吗?250多年前卢梭所作《爱弥儿》中的话,对今天的家长仍有教益:“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早培早教,有必要吗
5月27日下午2时许,北京市朝阳区世贸天阶附近的一家早教机构早已人满为患,尽管价格不菲,但家长“买账”。令人吃惊的是,这家机构最小的“学生”仅42天大,在这里,小宝宝会接受运动、歌曲、舞蹈等各种早期教育。
教育“抢跑”,需要这么早吗?怀抱6个月大女儿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竞争激烈,我们不学,别的孩子学了,我们就会有危机感。”
张女士说出了很多年轻父母的心声。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钱志亮认为,要看到早教的价值,开发潜能,但不要迷信和盲从。现在,早教市场乱象横生,“一天包学游泳”“三天学会拼音”“两岁识两千字”的商业宣传铺天盖地,“胎教大学”“神奇闪卡”“幼儿珠心算”等大打概念牌,一般家长难辨良莠。
“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重负化教育倾向打着促进发展的旗号蒙骗家长、坑害儿童,而且愈演愈烈。”钱志亮指出,过早教育、过度教育表面上似乎丰富了给孩子的心理刺激,实际上却造成刺激剥夺的后果,属于揠苗助长。
著名的“双生子爬台阶实验”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让一对双胞胎练习爬台阶,其中一个孩子在48周大时开始练习,另一个则在53周大时开始,练习在他们满54周时结束。那么,哪个孩子爬得更好呢?结果出人意料:练习少的宝宝,爬得反而又快又好。为什么?格塞尔分析说,48周时练习为时尚早,孩子没做好准备,事倍功半;53周时练习,孩子做好了准备,所以能事半功倍。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试图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家长想快点让孩子学会走路,耐不住性子让孩子爬,直接放进学步车里“学走”。结果,走学会了,孩子却容易因过早走路压弯双腿,长大后也容易步伐不稳、跌跌撞撞。
“适时、适宜的早教可以引发、促进良性表达,过早、过度的早教只能延缓甚至阻碍,揠苗助长的结果不是促进生长而是折腾、损害生命!”钱志亮强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副主编弓立新则建议,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事,比如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就应该遵循成长规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进行知识灌输。
超前教育,有价值吗
暑期临近,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内,家住上海市闸北区的刘芳正在密密麻麻的暑期培训课程表中打钩选择。刘芳的女儿今年9月将升入小学六年级,这个暑假,她准备让女儿提前学习六年级的数学、英语课程。“我们宁可‘笨鸟先飞’,也不能‘悔不当初’。”刘女士表示。
“超前教育”利大还是弊大?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任安然对此深有感触:“初一时,父母要求我提前在补习班学物理,但我不仅没学会,还因为听不懂产生抗拒。”
任安然很快发现,她身边的小伙伴们,也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于是,她做了一项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周围65%左右的学生参加过超前教育,64%的学生因为提前学习过而偶尔在课堂上开小差,11%会因此经常开小差。
那么,不“超前教育”真的会“悔不当初”吗?其实大可以放宽心。有研究显示,“超前”的优势不可持续。美国某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正常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教。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智商确实平均高出15点。然而,这种优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有些儿童上小学四年级后,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循序渐进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专家指出,随着孩子成长,他们的学习兴趣、态度渐渐开始支配学习效果,而不是单一的智商。而且,超前教育儿童早年体现出来的智商优势并非真实能力的体现,而是建立在比其他孩子多学了很多知识的基础上。等到其他孩子追上知识量后,超前教育儿童的优势就不明显了,相反,他们在幼年较少获得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其不足则会慢慢表现出来。
“所以,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比提前‘塞知识’给孩子更重要。”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熊丙奇指出。
等待花开,能做到吗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前不久遇到两位“因孩子不优秀”而焦急的家长。在办公室接待了两位家长后,高峰发现了问题所在:“家长们太心急了,希望小树在寒风凛冽中就发芽才好。”
“教育是个慢功夫,就像一场下了3天的小雨,才能将土地润透。如果是6月里的一场瓢泼大雨,全都流到沟里、河里,土地就没有湿透,庄稼照样干着!”高峰形象地建议家长,教育不要着急,不要焦虑,更不要发脾气,“我们需要耐心等待,等待那朵花慢慢盛开。”
如果不够耐心,要“催熟”,反而会让花儿过早枯萎。比如,曾被中科院劝退的少年大学生魏某,在此之前,他的成长史以一些家长的标准衡量,堪称“完美”: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8岁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考进大学,17岁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不过,他的家人不让他插足家里任何事情,每天连牙膏都挤好,乃至高中时还被喂饭、被洗脸,从不允许他出去玩。
“事实证明,魏某所提前获得的只是家长提前强化培养的‘泡沫优势’,一旦破灭,不仅结果悲催,更重要的是生命过程的伤害——童年只有一次,生命不能重来!”钱志亮说。
要化解家长的“焦虑症”,除了要让家长提醒自己“花儿不开,不要硬掰”之外,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家长任何培养孩子的举动,都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校长王凤岭分析,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在这样大背景下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在社会营造正确的人才观,告诉大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而给家长和孩子减压。
教育系统的“指挥棒”效应也应该发挥起来。就如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发布意见,要求全省小学不以任何形式组织入学考试,坚持“一年级零起点”教学,一下子抓住了“幼儿园小学化屡禁不止”的牛鼻子,值得借鉴。
《爱弥儿》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愿家长不再“着急”,愿更多孩子“被看作孩子”!(记者 张 烁)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家国情怀的图文书写
已是最后一篇
-
家国情怀的图文书写